专家称日本大地震预言不靠谱今日焦点近年来,日本关于“2025年7月5

墨者善受本人 2025-07-04 20:26:05

专家称日本大地震预言不靠谱今日焦点 近年来,日本关于 “2025 年 7 月 5 日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 的预言引发广泛关注,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远超一般谣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记忆的投射,也有现代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

预言的核心传播力来自漫画家龙树谅的《我所看见的未来》。1999 年出版的该漫画曾 “预言”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尽管其描述仅为模糊的 “2011 年 3 月大灾难”,但与实际发生的 9.0 级地震、海啸及核事故高度吻合,使得该书在震后销量暴涨,二手书价格甚至炒至 50 万日元。这种 “命中” 效应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让读者对其 2021 年再版时新增的 “2025 年 7 月 5 日大灾难” 预言产生信任。书中详细描绘的 “三倍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三分之一国土沉没” 等细节,进一步强化了预言的 “可信度”。

尽管日本气象厅、国土地理院等机构反复强调 “无法精确预测地震时间和地点”,但政府发布的南海海槽地震评估报告却将未来 30 年发生 8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上调至 80%,并警告可能造成 30 万人死亡 。这种信息落差为预言提供了生存空间:一方面,官方承认地震风险极高;另一方面,又无法给出具体时间,导致部分民众转向更 “具体” 的预言寻求心理安慰。 近期地质活动的异常也加剧了恐慌。2025 年 6 月以来,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在两周内发生 1000 多次地震,创下 1995 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2 9 。尽管气象厅解释这是 “正常地质活动”,但民间长期流传的 “吐噶喇列岛是地震风向标” 的说法,使民众将其与预言日期(7 月 5 日)强行关联 。这种 “宁可信其有” 的心态,在社交媒体上被进一步放大。

言的扩散离不开 TikTok、YouTube 等平台的病毒式传播。相关话题视频播放量超过 1 亿次,标题如 “日本即将沉没”“7 月 5 日世界末日” 极具煽动性。算法推荐机制则不断向用户推送类似内容,形成 “信息茧房”,让部分人误以为预言是 “主流观点”。例如,香港游客因社交媒体上的恐慌言论取消行程,导致香港飞关西机场的航班取消近一成。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古董版男孩

古董版男孩

2
2025-07-04 22:27

明天就是7月5号,日本大地振来了。

墨者善受本人

墨者善受本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