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7月1日,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外长会议在东京结束,直接点名中国,话还没凉,美军“华盛顿”号航母就拐进了南海,照着剧本推进得滴水不漏。
(参考资料:2025-07-02 环球网——美日印澳启动“船上观察员任务”,针对中国?军事专家:本质是维护美国海上霸权)
一进入七月,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温度便骤然升高,一边是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的高官在华盛顿开会,高谈地区合作;另一边,美国航母打击群沿着关键航道步步紧逼,四国海岸警卫队也史无前例地搞起了联合行动。
这些动作在时间上环环相扣,彼此呼应,拼凑出一幅紧张的地区图景,那么,这套组合拳究竟是为了维护所谓的“自由开放”,还是另有盘算?
七月一日,美日印澳四国外长齐聚华盛顿,会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照例强调,会议重申了四国对“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的承诺,以及在维护主权、海上安全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决心。
这套官方说辞听起来滴水不漏,可是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背后藏着另一套逻辑,这个机制的核心目的,说白了就是服务于美国的大国地缘政治竞争。
怎么实现呢?最直接的路径,就是通过制造区域危机和动荡,来凸显美国的“领导地位”,而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也各有各的小算盘,都希望借着美国的势头,提升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份量。
他们的共同抓手,就是不断炒作“中国威胁论”,好让自己的诉求听起来更合理、更有力,言辞之外,行动早已先行。
就在华盛顿开会的同时,海上也一点没闲着,六月底,美日印澳四国的海岸警卫队就启动了首次“船上观察员任务”,人员登上了从帕劳驶向关岛的美国海警船“斯特拉顿”号。
名义上,这次任务是为了打击非法捕鱼、提升协作能力,但谁都看得出,这与2024年九月四国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的精神一脉相承,针对性不言而喻。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海军的“华盛顿”号航母打击群也在印太海域搅动风浪,它早在六月就离开日本横须贺,一路南下,到七月一日外长会议当天,更是直接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
这一系列军事调动,被外界普遍视为对中国的直接回应,毕竟就在不久前,中国航母才首次越过所谓的“第二岛链”,展示了向远海延伸活动的能力。
对于这种联动,军事专家张军社的分析一针见血,他指出,近年来美国海警船在南太地区频繁骚扰中国渔船,现在拉上盟友搞所谓的“联合任务”,目的就是在其主导下维护美国的海上霸权,顺便遏制打压其他国家。
当然,要让这套战略看起来合理,就必须不断构建和强化“中国威胁”的叙事,像《印度斯坦时报》这类媒体,仍在卖力地渲染中国如何通过建军事基地、推进海上主张来扩大影响力。
不过,这种论调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一种“炮制威胁”,本质还是为了维护霸权服务的舆论战。 有趣的是,这个看似齐心协力的同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路透社就指出,日、印、澳三国与美国在贸易等问题上都有摩擦。
比如,美国正施压日本增加国防开支;澳大利亚对美国审查“奥库斯”潜艇项目心存焦虑;而美国和印度也曾因印巴停火问题闹得不愉快。
就连《印度斯坦时报》也流露出担忧,认为美国新政府对多边机制的兴趣正在减退,曾经的兴奋感已被不确定性取代,让“四边机制”的未来打上了一个问号。
总的来看,七月初的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展示了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外交与军事双轨并进策略,一边是“自由开放”的高调口号,另一边是“遏制霸权”的批评声音,两者间的张力始终存在。
在盟友内部的潜在裂痕与外部地缘政治的动态博弈下,印太这盘棋究竟会如何演变,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