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外交官员暗自递给周总理一张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的总理惠特拉

菲菲谈国际 2025-07-05 16:20:01

1973年,外交官员暗自递给周总理一张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的总理惠特拉姆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句话?”结果在见到毛主席时,却开始问中国是否可以停止核试验,年近80岁的毛主席只说了9个字。[给力]   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在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总理举行正式会谈,这次会谈原本讨论的是孟加拉国独立后的南亚局势,但一个意外的插曲彻底改变了会谈的进程。

会谈进行到一半时,工作人员悄悄递给周总理一张对折的纸条,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后来回忆,周总理看完纸条后突然改用英语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句话?”

这个突然的转变让澳大利亚代表团感到意外,中方领导人突然切换语言往往意味着有重要事情要宣布。

澳大利亚前外交部长威尔森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紧张气氛,惠特拉姆总理起身时不慎碰倒了茶杯,短暂的中断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随行的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费思芬迅速在纸上写下“可能是见毛泽东”几个字,传给了其他团员,这个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

周总理亲自陪同惠特拉姆一行前往中南海,车队驶向丰泽园的路上,澳大利亚人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会见非同寻常。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惠特拉姆时,双方的谈话很快转向了敏感的军事话题,当惠特拉姆试探性地问中国是否考虑暂停核试验时,毛泽东的回答出人意料。

79岁的毛泽东用简洁的九个字回应:“不搞不行,搞一点就行。”这句话既表明了中国的底线,又显示了灵活性。

惠特拉姆在返程的专机上立即向澳大利亚内阁发出了备忘录,他在报告中写道:“毛的直率令人震惊,但这为我们理解中国的战略思维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次谈话的内容很快传到了美国,三个月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问澳大利亚时,惠特拉姆当面转述了毛泽东的核政策观点。

美国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的核能力和战略意图,这对后来的中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张引发这一切的纸条内容,直到2006年才随着中央档案馆的解密而公开,原来,纸条上写着毛泽东的亲笔字:“可带客人来谈枪杆子问题。”

这张纸条的背后,体现了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敏锐判断,他意识到,通过澳大利亚这个中等强国,可以向美国和西方世界传递中国的战略意图。

1972年惠特拉姆当选总理后,立即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他是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澳大利亚总理,这次访问为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通过一个看似随意的安排,成功地向西方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核政策信息,这种间接外交的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对抗,又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通过澳大利亚这个“中间人”,中美两国在核问题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默契。

惠特拉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作为一个中等强国的领导人,他既有足够的独立性,又与美国保持着盟友关系,这使他成为了理想的信息传递者。

这次会谈还展现了冷战时期外交的复杂性,在公开的意识形态对抗背后,各国领导人在寻找着务实合作的可能性。

这次会谈为后来的中美关系改善埋下了伏笔,当基辛格和尼克松需要理解中国的真实意图时,惠特拉姆的转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也说明了中等强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特价值,它们既不会威胁到大国的核心利益,又能够在大国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澳大利亚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也为其后来在亚太地区的定位奠定了基础,它既是美国的盟友,又能够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这种平衡外交的策略,让澳大利亚在冷战后的国际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这个1973年的故事,至今仍然为现代外交提供着启示,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通过巧妙的沟通实现战略目标,仍然是各国外交官需要学习的课题。

毛泽东,周恩来和惠特拉姆这三位政治家的智慧,在那个秋天的北京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务实的外交仍然能够找到出路。

信息来源: 光明网——1973年,毛泽东会见澳大利亚总理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