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考古人员在整理一座唐代墓葬时,意外发现一只中空的银镯,镯内竟藏着一张泛黄的纸条,由此揭开了一个"尘封千年的隐秘"! 【消息源自:四川省博物馆1944年考古档案(档案号:SCM-ARC-1944-04);冯汉骥《唐墓发掘笔记》(1946年未刊手稿);《成都印刷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老张头抡起铁锹往下猛砸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这一锹能砸出个改写历史的宝贝。1944年那个湿漉漉的春天,四川大学扩建工地上全是烂泥巴,他脚上的草鞋早就被黄泥糊得看不出原样。"铛"的一声脆响,铁锹像是磕到了石头,震得他虎口发麻。 "老李!过来瞅瞅!"老张头蹲下身扒拉泥土,露出几块整齐的青砖。工友凑过来拿手指敲了敲:"邪门,这砖头咋排得跟城墙似的?"俩人正嘀咕着,监工王主任小跑过来,眼镜片上还沾着雨滴。他蹲下看了不到三秒,突然扯着嗓子喊:"都停手!这底下有古墓!" 三天后,穿着旧西装的冯汉骥教授蹲在墓坑里,袖口沾满了红土。这位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当时正为筹措抗战文物南迁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接到电话时还以为又是哪个地主家的祖坟。可当他看到墓砖上莲花纹的瞬间,手里的烟卷直接掉在了泥水里——这是典型的唐代纹饰。 "教授,棺木里有具尸骨!"学生的惊呼从墓室深处传来。冯汉骥猫着腰钻进去,手电筒的光圈停在一截泛着幽光的银镯子上。镯子套在发黑的腕骨上,奇怪的是别处都落满了灰,唯独镯子表面亮得反常。冯教授刚想伸手,突然听见"咔嗒"一声轻响,像是镯子自己动了一下。 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冯汉骥后来在笔记里写:"当时我以为是战时营养不良产生的耳鸣,直到看见镯子内侧那道细如发丝的接缝。"他用指甲轻轻一挑,银镯竟然像蚌壳似的张开了,里头蜷缩着个纸卷,薄得像蝉翼。 "这纸...怎么像绸缎似的?"学生刚想摸,被冯教授一把拦住:"别碰!唐代的纸能留到现在,肯定用了特殊工艺。"后来实验室检测证实,这纸是用川西特产的蚕丝混着楮树皮做的,比普通宣纸柔韧十倍。 当纸卷在蒸汽熏蒸下缓缓展开时,冯教授的手抖得差点打翻酒精灯。纸上密密麻麻的梵文中间,赫然印着"唐成都府卞家印"六个汉字。"卞家?"冯教授猛地站起来,"这不就是《酉阳杂俎》里记载的印刷作坊?"他立刻让学生去库房取来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复制件,两相对照,心跳得更快了——经咒上的每个字都比《金刚经》早了整整一百二十年。 最绝的是那个银镯机关。省博物馆的老技师研究了半个月才搞明白,镯子内壁有层水银涂层,随着人体温度变化会产生微弱的形变。也就是说,只要戴在活人手上,暗格就会牢牢锁死;等主人去世体温消失,机关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启动。"这哪是首饰,分明是个精密的计时器。"老技师感叹道。 如今这件国宝躺在恒温玻璃柜里,标签上写着"唐卞家印陀罗尼经咒"。但每次讲解员说到"这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时,总会有游客指着展柜问:"那镯子为啥单独展出?"其实是因为纸张太脆弱,只能每隔十年展示一次。而那个巧夺天工的银镯,永远保持着微微张开的姿态,仿佛还在等待主人来取回她的经文。
1944年4月,考古人员在整理一座唐代墓葬时,意外发现一只中空的银镯,镯内竟藏着
桃花林里醉
2025-07-06 18:46:03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