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寒冬,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井,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罗总长怒斥:“你当空军是你们家驴车?“但转身特批两架运输机,还加了二十袋高粱米,七天后油管修好,罗瑞卿说:“此例不可开,此事必须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冬天,松辽平原的风雪格外猛烈,大庆油田刚刚打出油来,正是全国人民寄托希望的时刻,可就在这关键节骨眼上,严寒气候造成油田输油管道冻裂,原油大量泄漏。 现场每天损失的油量惊人,超过12吨,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周的用油量,更危险的是,管道破裂威胁到了十三口主力油井的正常运作,一旦全面停产,整个大庆建设就可能陷入停顿。 抢修迫在眉睫,但管道所需的特种焊条国内本就匮乏,过去这些焊条主要依赖进口,而苏联专家撤走后,技术和供应双双中断,此时国内唯一一批存货在沈阳一间机械厂里,总共五吨。 这五吨焊条是抢修的唯一希望,可是东北大雪封山封路,铁路、公路全部中断,油田前线的工人日夜奋战,但没有焊条,根本无法继续作业,抢修队伍眼看陷入绝境。 作为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深知形势紧迫,他原是军人出身,自朝鲜战场转入工业战线后就没有再回头,他清楚,这次不能等,也不能赌。 工人们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用棉衣和麻袋抵御寒冷,一些人饭都吃不上,一些老工人因为长期值守营房连夜宿在管道边,他们只能靠火堆取暖,靠自己身体扛着风雪,有时候,连水都得从冰上凿出。 在铁路、公路都封死的情况下,余秋里提出了一个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办法——请求调动空军运输机,这种动用军方资源的做法在当时极为罕见。 军机属于战备资源,使用有严格程序和标准,而且那时国家物资紧张,军队也在节衣缩食维持运转,空军的每一架飞机都在计划内运行,临时调用,必须层层报批。 他带着一大摞油田报告和现场照片赶赴北京,照片上,工人们在管道边顶着风雪作业,冻伤、裂口的手套和脚上缠着麻袋的样子刺眼又真实,他还带上了油田工人当时的口粮实物——粗粮窝头和风干菜叶。 上面甚至沾着锅灰,他想让军队高层知道,一线多难,这五吨焊条如果运不来,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全国能源的致命缺口。 报告送到了总参谋部,军方反应强烈,质疑声不断,这个请求意味着打破制度,意味着让军队资源为工业让路,部队内部也面临压力,战备物资一旦开了口子,后续的边界在哪?这些都没有答案。 但最终,两架伊尔-12军用运输机从沈阳起飞,机上不仅装载了五吨焊条,还悄悄多带了二十袋高粱米,这是军方在最后时刻做出的补充安排。 负责协调的同志临行前说了一句:“不能让打石油战役的人饿着肚子。”飞机飞抵大庆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三十五度,风吹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焊条卸机后立即被分发到各个工点,高粱米则被悄悄留在了仓库门口。 拿到焊条后,工人们立刻开始连夜抢修,有的焊条已经冻成冰块,只能用雪搓软再使用,地面太冷,鞋子粘在铁板上就撕不下来,没有取暖的条件,工人轮流靠身体围成圆圈保温。 有些人焊完一段管子就晕倒在旁边,短暂休息后再站起来继续,他们知道,耽误一小时,就是几十吨原油的损失。 七天之后,管道抢修完成,油田重新运转,原油再次顺利流入储罐,没有庆功,没有表彰,所有人都默默回到了岗位上。 这场危机就这样悄然化解,除了参与的少数人,几乎没人知道其中发生过怎样的争执、协调与奔走。 这次空运焊条事件没有登上报纸头版,也没有载入当时的工作简报,但它为大庆油田的顺利建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五吨焊条救活了管道,也救回了生产线,那二十袋高粱米更是见证了军民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制度是刚性的,但也需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为国家利益灵活处理的智慧。 后来有人回忆这段往事时,提到负责协调的军队领导曾说:“此例不可开,此事必须办。”这句话简单却分量极重,它体现了一种在国家利益面前敢于承担的魄力,也说明了在资源紧张的极限状态下,什么是真正的重要。 大庆油田从此走上了正轨,三年内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中坚力量,那些焊接好的管道至今仍在运行,而这段关于五吨焊条和高粱米的故事,也在很多年后才被人们重新讲起。 没有高调宣传,也没有宏大叙事,但它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缩影,是中国工业崛起背后最质朴的支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的开国中将,毛主席称其是个帅才,开创中国石油工业最辉煌时期
1960年寒冬,石油部长余秋里为救大庆油井,求罗瑞卿派飞机运5吨焊条,罗总长怒斥
如梦菲记
2025-07-07 17:2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