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一炊事员偷偷在朱老总的饭菜中下毒,结果被民兵队长逮个正着,当众人都决定

如梦菲记 2025-07-08 11:26:18

抗战期间,一炊事员偷偷在朱老总的饭菜中下毒,结果被民兵队长逮个正着,当众人都决定将炊事员立刻枪决的时候,锄奸部杨奇清却将这个炊事员救了下来,这是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春天,八路军在山西左权县设立总部,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伪势力在各地活动频繁,渗透破坏无孔不入。   为了确保首长安全,总部对后勤尤其是饮食安全极为重视,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起突如其来的投毒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天清晨,民兵队长莫三航带着几人闯进了炊事班,说是抓了个大奸细,他指控炊事员高二根在朱德总司令的饭菜中下毒,还拿出一个碎裂的小瓶子,说里面残留着毒药。   高二根当场被拘押,情绪激动,说不清话,被带走接受审讯,左权县公安局接报后立即立案调查,由于涉及总司令安全,所有程序都加快推进。   公安人员讯问中,高二根在连续疲劳轰炸下供认自己曾经在日伪部队做过饭,后来混进八路军,企图毒害首长,他还在供词上签了字,口供被很快上报八路军总部。   军中随即召开会议,干部战士纷纷表示不能姑息此类行为,有些人情绪激动,提出要立即将其处决,以儆效尤,案卷随即转至锄奸部,等待签发执行命令。   锄奸部长杨奇清多年从事保卫工作,曾参与侦破多起间谍案件,经验丰富,做事审慎,他收到案卷后反复查看,发现一些疑点。   他注意到高二根在八路军总部炊事班已经服务一段时间,厨艺出色,为人本分,若真心存不轨,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动手?   另外,案卷中对毒药来源没有详细交代,也缺少高二根如何混入总部的完整背景说明,口供中没有明确的下毒时间和工具,仅是一纸承认书。   杨奇清决定暂缓签字,亲自前往看守所会见高二根,他看到高二根满身伤痕,脸色憔悴,只是一味重复自己没做那件事,却说不清投毒的细节,他不动声色地记录下这一切,转身便命人查高二根的政审记录和来历。   调查结果显示,高二根确实在敌占区被抓去当过民夫,后被日军强征做伪军厨子,但不久后逃脱,回到根据地。   经由当地党组织反复审查,确认其无敌伪背景,因厨艺好才被分配到总部炊事班,自参加八路军以来,他工作勤恳,从无异常。   与此同时,杨奇清命人调查举报人莫三航,资料显示,莫三航在加入八路军前曾有三个月失联记录,正是当时日军一次扫荡行动后失去联系,地下党的报告表明,那段时间莫三航被日军拘押,期间与敌方人员有过接触。   随着调查深入,锄奸部在莫三航的住所中搜出几张带日文的纸张和一支藏毒的小管,随后传讯莫三航,面对证据,他承认自己在敌人监狱中被策反,后来受命潜入八路军内部,伺机破坏。   他曾试图劝高二根协助行动,但遭拒绝,于是设局陷害,他趁夜往炊具上抹毒,又将母鸡喂食残羹,制造假象,然后上报高二根投毒。   杨奇清将调查结果汇总呈报,军中震惊,高二根被当庭宣布无罪,恢复原职,民众也开始反思最初的情绪化反应,有人送来食物以表歉意,莫三航则被定性为敌方间谍,依法执行枪决。   这起案件暴露了当时敌特渗透之深,也提醒干部不能仅凭口供定案,杨奇清总结经验,提出要加强政审、严审证据来源、避免轻信情绪化举报,这些建议随后被军中采纳,成为完善司法流程的契机。   朱德总司令对锄奸部的冷静判断表示肯定,这起事件虽然惊险,但因慎重处理,避免了一起冤杀,也挽救了一位忠诚的炊事员,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义不是喊口号,而是靠一丝不苟地把每一个事实查清楚。   炊事班恢复平静,但那把沾过毒药的菜刀,仍被留在纪念馆中,提醒后人,在民族危难时刻,最致命的不是枪炮,而是人心的盲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抗日烽火中的“神探”杨奇清

1 阅读:14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