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接见黄继光母亲时,毛主席动情的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

如梦菲记 2025-07-08 11:26:17

1953年,接见黄继光母亲时,毛主席动情的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的光荣,我们都是烈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春天,全国妇联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位来自四川中江县农村的母亲走进了会场,她就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神情凝重。   她的儿子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壮烈牺牲,这次她受邀进京参会,会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她。   这次见面没有多余的寒暄,也没有安排排场,毛泽东伸出双手紧紧握住邓芳芝的手,说出了一句沉甸甸的话,说她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他们都是烈属。   这句话背后,是两个家庭最沉痛的经历,是两位亲人无法回来的牺牲,1950年10月,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主动请缨,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赴朝。   为了保密身份,他担任翻译兼机要秘书,到了朝鲜战场后,他和战友们在大榆洞搭起了一间木屋临时作战室,每天处理大量军事情报。   1950年11月25日上午,几架敌机突然空袭大榆洞,大片凝固汽油弹从天而降,瞬间引发大火,房屋在火海中被烧毁,毛岸英和战友高瑞欣来不及撤离,当场牺牲。   当天,彭德怀向中央军委发出简短却痛心的电报,说明毛岸英因敌袭遇难,毛泽东得知消息时没有大哭,也没有失声,只是点烟、找火柴的手不停发抖,一盒火柴就在眼前,却怎么也找不到。   他说战争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是他的儿子,就把这件事当作特殊来看待,就在同一时期,另一位年轻战士在上甘岭前线经历了同样惨烈的命运。   黄继光是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的通讯员,他所在的部队在597.9高地与敌人血战数日,敌方两挺机枪封锁了阵地前沿,多个连队突袭都未成功。   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靠近敌方火力点,用身体扑向机枪口,为身后的部队开辟了通路,战友将他从阵地上抱下时,他的胸膛已经被打穿,前后都可以穿过拳头,他的牺牲,为战斗取得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了解黄继光的事迹后,决定亲自接见他的母亲邓芳芝,这不仅是对一位英烈母亲的慰问,更是一个同样失去儿子的父亲发自内心的共情。   邓芳芝在战后还将自己的小儿子黄继恕送入军营,她深知,儿子们守护的不只是一个阵地,而是万家灯火的平安。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那次接见,没有任何媒体报道的铺垫,但成为了共和国记忆中的重要一页,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表达同情,而是站在一位失子父亲的角度,说出那句“我们都是烈属”。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97653名志愿军将士牺牲,他们中大多数未满三十岁,很多人甚至还未成家,毛岸英牺牲时与妻子刘思齐结婚不到一年。   他没有特别优待,也没有选择留在后方,而是主动申请赴朝,对于毛岸英的决定,毛泽东没有反对。   他曾对朋友说,作为党的领袖,如果自己的儿子不上战场,又怎么能要求别人的儿子去打仗,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黄继光的英勇行为在战后被广泛传颂,他的事迹被收入教材,被写进报告文学,但母亲邓芳芝始终保持着一个农村妇女的朴素本色。   她从未借儿子的荣誉为自己争取特殊对待,反而一再强调要把最小的儿子也送到部队里去,在她看来,这是对国家的应尽之责。   上甘岭战役的背景是敌人发起的“金化攻势”,试图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从而影响停战谈判,志愿军在炮火连天的高地上死守四十多天,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伤亡惨重。   黄继光只是其中一个名字,在他身后,还有数千名无名英雄,他们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也没有被记录在荣誉榜上,但他们和他一样,构成了那座高地的每一寸土壤。   毛泽东始终没有忘记这些牺牲者,他曾反复强调,志愿军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胜利,他多次亲自迎接归国将士,并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他没有为毛岸英立墓碑,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块纪念地,却多次要求在朝鲜战场上为志愿军烈士建立纪念碑。   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毛泽东与邓芳芝的会面,不是偶然,更不是形式,而是一种沉重的确认——在这个国家中,领导人与百姓共同承担了战火的代价。   毛岸英没有被特殊保护,黄继光也不是被安排的英雄,他们走上前线的脚步,是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缩影,他们的牺牲,成就了国家的和平,也凝聚成民族的记忆。   那一年,毛泽东眼中含泪,邓芳芝默默握手,他们站在烈士家属的同一队列里,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共同的失去,这个场景,被后来的人铭记,因为那一刻,是国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见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永远的英雄赞歌——环球网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