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将军逝世,王震火速抵达南京,并在会议上警告老将们:许世友可是有邓公签发的“特殊通行证”,是特殊中的特殊才能做这事,其他人可学不了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讣告发出后不久,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火速乘专机赶赴南京,这一次,他不仅是来参加许将军的遗体告别仪式,更带着一项特殊任务。 在南京军区召开的内部会议上,他面对与会的诸多老干部,表情严肃,语气坚决,传达了一项明确的指示:许世友土葬一事,是邓小平亲自签发的特批,是极为特殊的安排,不可效仿。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为了推行殡葬改革,在1956年发起了高级干部签署火化倡议的行动,许世友始终没有在那份倡议书上签字。 他曾对身边人讲过,自己这一辈子愧对母亲,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能葬在母亲身边,陪她守坟,在火化制度已成共识的背景下,许世友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他多次向中央递交报告,请求批准土葬。 直到病重期间,他仍不断关心这件事的审批情况,甚至在他意识模糊、无法自理的日子里,只要稍有清醒,就要询问请求是否获准。 许世友出身于湖北麻城的一个贫苦农家,年幼时,因家中贫困,母亲独自将他拉扯大,父亲早逝,母亲辛苦劳作供他吃穿,年少时的许世友被送入嵩山少林寺学艺,后因革命形势变化,投入红军队伍。 他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参加了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战功卓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山东军区、南京军区和广州军区主要领导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军中屈指可数的高级将领。 尽管功勋显赫,许世友对母亲的思念始终未减,1952年回乡探望多年未见的老母时,看到她衣衫褴褛地从山上背柴归来,他立刻跪地痛哭,1959年母亲去世,他未能赶回奔丧,内心遗憾难消。 此后,他常向亲属表达心愿:希望百年之后能葬于母亲坟旁,1981年,他就向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交待后事,明确表示要土葬。 1985年初,许世友身体每况愈下,他选择留在南京,而不愿前往北京治疗,他担心一旦在北京病逝,将无法实现土葬愿望,住院期间,他仍坚持给中央写报告,请求土葬。 尽管没有接到明确答复,他没有放弃,病重期间,许多事务已无法处理,他唯一坚持的就是土葬请求能被批准,直到病逝前,他仍未收到书面答复。 他去世后,事情开始有了转机,最终,邓小平审阅报告后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这六个字成了许世友得以土葬的决定性依据。 这也意味着,虽然政策有定,但对于这样一位有特殊经历、有突出贡献、有真实情感诉求的老同志,中央给予了极其慎重的特批,这份批示不仅代表了尊重个体愿望,也体现出对一位老战士几十年忠诚的认可。 王震抵达南京后,迅速召集相关领导开会,他在会上特别指出,许世友的葬礼安排具有高度特殊性,是经过中央批准的个案,不能作为任何人的参照。 这不仅是一种传达命令的方式,更是一种对政策纪律的强调,王震作为许世友的战友,对其情感和功绩都有深刻了解,他此行的任务除了送别,更重要的是划清界限,稳定人心。 许世友的葬礼安排低调严密,治丧委员会特别制作了棺木,确定运送路线,确保不引发外界关注,南京军区派出专人护送,将棺木悄然运至河南新县的老家。 当地本拟举办大型仪式以表敬意,但中央考虑政策影响及低调处理原则,明确要求一切从简,最终,许世友的遗体安葬在母亲坟旁的小山坡上,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深的心愿。 这个特殊事件在当时引发了不少关注,许世友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特殊通行证”,是因为他长期战斗在第一线,为党和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在个人层面,对母亲的感情也真实而深沉。 他以一名高级将领的身份,向中央表达出一个朴素的心愿:生为国家效力,死为母亲尽孝,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忠孝两全。 许世友的土葬事件虽然是特例,但却在制度与情感之间,留下了值得后人思考的空间,王震在会上强调“不许学他”,看似是一种警告,实则是制度防线的再次加固。 在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年代里,政策的连续性需要维护,情感的表达也要在框架中处理,这种平衡,是那个时代对传统与现实做出的回应。 至今,许世友的墓仍静静地立在那片山坡上,没有过多装饰,也没有喧闹仪式,只有松涛和风声,与母亲的坟墓并肩而立。 他的故事被记载,被传讲,不是因为他打过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他用一生的忠诚和临终的执念,为人们展示了一种人格的厚重,他的“特殊通行证”,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位儿子最后的牵挂。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许世友为给母守坟要求土葬 邓小平批示下不为例——中国新闻网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