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志愿军连长带着全连在暴雨夜摸黑作战,凌晨时才发现情报错得离谱,他

如梦菲记 2025-07-08 10:23:55

1951年,一个志愿军连长带着全连在暴雨夜摸黑作战,凌晨时才发现情报错得离谱,他们距离真正的任务地点差了7个山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15日深夜,朝鲜战场东线风雨交加,一支志愿军连队悄然接近鸡鸣山地区,雨势很大,山路泥泞不堪,战士们浑身湿透,连胶鞋里都灌满了水。   连长于喜田带着八连一百多名战士,按计划从山脚摸上山头,准备执行夺取鸡鸣山主峰的任务。   根据事先掌握的情报,鸡鸣山是一处由三个山头组成的高地群,主峰在第三座山头之后,敌军部署不多,只是一个加强排,但到了指定区域,于喜田站在山坡上借着雨幕望过去,发现眼前的山势远不止三个山头。   他反复比对地图,发现地形与情报严重不符,鸡鸣山实际上是由十一座山头连接而成的复杂山系,而真正的主峰还远在几个山头之外。   侦察情报出错的原因是使用了老旧的日伪时期地图,在这种多山地形中误差极大,更危险的是,八连此时已经深入敌军腹地,后方没有联络通道,因轻装突袭,没有携带无线电设备,已经与团部失联。   如果此时后撤,不仅任务无法完成,还可能暴露全军计划,导致整个东线穿插任务失败。   于喜田权衡利弊,决定继续向前推进,他将全连分为几个作战小组,每个小组以班为单位沿着山脊向前推进,他们不再按常规路线走,而是选择敌人警惕性最低的侧面突击。   夜色和暴雨成为了最好的掩护,战士们用缴获来的指北针校准方向,翻越一个个山头,枪口用破布包着防止进水,手榴弹绑在腰间以防滑落。   很快,他们攻下了第一个山头,山头上的敌人明显没想到会在这种天气遭到袭击,被迅速击溃。   战士们顾不上休整,立刻投入第二个山头的战斗,由于弹药紧张,他们把敌人击退后立刻翻找尸体和地堡,搜集子弹和手榴弹,用来补充消耗。   到了凌晨,八连已经连克三个山头,但依旧没有看到主峰的轮廓,美军反应过来后开始集结兵力反扑,鸡鸣山地形险要,道路被山体切断,一旦被敌人控制,将无法进行调动。   敌人开始用重火力覆盖已失阵地,妄图夺回要点,八连战士们分批轮换防守,一边射击一边修筑简易掩体,用石块堆出低矮的防护墙。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随着伤亡增加,八连不得不将每一名伤员都编入火力小组,只要能举起武器就继续战斗。   有的战士身负两处伤口,简单包扎后又重新投入冲锋,他们用缴获的美军迫击炮轰击下方营地,由于山下帐篷尚有灯光,成了活靶子,炮弹命中率极高。   主峰方向的敌人察觉到威胁,开始增兵,在第五个山头阻击战中,南朝鲜军队配合美军试图堵住八连的推进路线。   八连组织数次突击,将阵地推进至第七个山头脚下,这个位置已经可以清晰看到主峰,但敌人已经筑起了坚固防线。   于喜田决定组织一次决战,他将剩下的几十人分成两组,一组由副连长从正面进行牵制攻击,另一组则由他亲自带领从一处极陡的山崖侧翼攀登。   攀爬过程中没有任何遮掩,战士们将枪背在背上,用手脚并用,衣服被山石划破,鲜血混着泥水流淌。   天亮之前,主峰阵地被夺下,八连仅剩二十余人,所有人带伤,不久,美军组织了多次反扑,火力密集,山头不断被炮火削去岩石。   他们用敌人遗弃的机枪设置交叉火力,在阵地上坚持了九轮防御,期间有战士将剩余手榴弹捆成集束炸弹阻挡冲锋,有人被炸飞依然死死握着枪不松手。   到了5月16日清晨,通信员终于找到了阵地,将团部的消息传来:242团主力已经按计划穿插到位,敌军退路被彻底切断,战役目标达成。   于喜田已经因伤昏迷,腹部中弹伤势严重,身上绷带被鲜血浸透,他的右手依旧握着手雷,整个人靠在岩石后侧,呼吸极其微弱。   这场从暴雨夜开始的战斗,八连在情报错误、兵力悬殊的绝境下,坚持作战一天一夜,歼敌九百余人,连续攻克十一座山头,直到主力部队完成整体战役目标。   战后,八连被授予“鸡鸣山战斗模范连”,于喜田被追授“一级战斗英雄”,这场战斗成为整个朝鲜战场上少有的经典突围与攻坚实例,在志愿军战史中留下深刻一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致敬最可爱的人|于喜田:勇夺鸡鸣山——大众日报

0 阅读:10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