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朱德正看书,妻子康克清突然对他说:儿子朱琦10天前没了,朱德闻言顿时

如梦菲记 2025-07-09 11:24:31

1974年,朱德正看书,妻子康克清突然对他说:儿子朱琦10天前没了,朱德闻言顿时悲痛的说道:“你们这样瞒我是不对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6月20日,朱德坐在屋里看书,窗外阳光安静,屋内一片宁静,康克清走进来,神情沉重,她站了一会儿才开口,告诉朱德,朱琦已经去世了,已经过去十天了。   朱德听完,整个人愣住,眼圈迅速泛红,声音颤抖地表达出不满,责备家人不该隐瞒,他没想到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走了,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朱琦是朱德唯一的儿子,出生于1916年,朱德当时在云南讲武堂学习,母亲萧菊芳在朱琦三岁时病故,朱德因忙于革命,无暇照顾孩子,便将朱琦托付给妻妹陈玉珍抚养。   陈玉珍没有孩子,把朱琦当作亲生儿子一样照料,朱琦跟着她长大,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姑母的关怀中度过。   多年后,朱德投身革命,行踪不定,父子多年未见,几乎失去联系,1937年,朱德通过周恩来打听儿子下落,在重庆得知龙云手下有人叫朱琦。   经过核实后,朱琦被送往延安,朱德在延安的窑洞里见到儿子,两人时隔多年相认,朱德认出了儿子耳后天生的印记,确认了血缘。   朱琦到了延安,没有因身份特殊享有优待,他向父亲提出要去抗日前线,后来被安排到了华北抗日战场,在一次战斗中,他负了重伤,被送回延安疗养。   此后,他转向后勤工作,踏实努力,从不张扬,在延安时期,他常自己洗衣服,有一次参谋送给他几块肥皂被父亲发现,朱德立即指出不能占公家便宜,朱琦默默将肥皂还回,没有辩解。   1946年,朱琦与赵力平结婚,新婚不久,他投入土地改革工作,后来被调往石家庄铁路系统,从最基层的司炉工做起,逐步当上司机,他从不提自己的家庭背景,也不要求特殊待遇。   一次中央机关开会回来,因脚伤有人让他搭便车,朱德看到后责令他下车,回到家,朱德发现儿子已到,得知他是站在列车踏板上回来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危险,但朱琦坚持不搞特殊,朱德还是批评了他,强调纪律不能因个人而松动。   “文革”开始后,朱德在总理和毛主席的保护下未受到严重冲击,但朱琦却屡次被批斗、下放,他不争不吵,默默忍受,被安排到基层劳动,期间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   1972年,朱琦因心脏问题住进医院,两年来,他身体时好时坏,但一直尽力维持工作,直到1974年6月10日,朱琦因病突发,在抢救无效后离世,终年58岁。   朱德当时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家人担心他的身体无法承受噩耗,便暂时隐瞒了朱琦去世的消息,直到后事处理完毕才告知。   这份迟到的通报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朱德虽然理解家人的用意,但仍难掩内心的伤痛,他心中最深的遗憾,是没能陪伴儿子的成长,也没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   朱琦一生勤恳低调,不依靠父辈身份,他从不谋取私利,也从未向组织提出额外要求,他的同事很多并不知道他是元帅之子。   他信守做人底线,把朱德的家风和要求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自律和坚守,不是在口头上说的,而是在几十年平凡岗位中一点点践行出来的。   朱琦去世后,朱德变得更加沉默,他虽然没公开流露太多情绪,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两年后,朱德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和儿子都走了,但朱家的家风还在。   1983年,朱琦的儿子朱国华因违法乱纪,在“严打”中被执行枪决,社会上流传各种传言,有人说康克清试图营救,也有人说她与子孙关系冷淡,但事实是,康克清没有向任何人求情,也没有施加任何影响。   她曾告诉秘书,朱德生前就有交代,如果后代不争气,可以与之脱离关系,朱国华被执行后,康克清对司机坦言,朱家的孙子因犯法已伏法,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   几天后,康克清在家吃饭时,对朱家的孩子们说,他们的行为不仅是自己的事,更是在影响朱德的名声,她反复强调祖父留下的原则,不能因为血缘而妄为,1992年,康克清去世,与朱德一起安息。   朱德一家经历了时代风雨,也走过了亲情的重重波折,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传奇色彩,留下的,是一份冷静而坚韧的家风。   这种精神,不靠显赫的名字维系,而是在点滴中沉淀、传递,朱琦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份担当,仍是一种力量,朱德晚年那句哽咽的责备,至今让人动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朱德儿媳赵力平口述:爹爹曾与董必武比长寿 90岁去世——共产党员网

0 阅读:5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