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位大学教授,饿到在深山里向村民讨饭,结果递到手上的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猪食。 谁知他没有半点怒气,反而接过来,眼泪混着饭,大口咽了下去。 而能做出这种事的人,心里一定装着比自己更大的东西,而这位叫何家庆的教授,心里装的,是一本从小就刻下的“恩情账”。 他母亲早逝,父亲靠拉板车养活八口人,饥饿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饿到极致时,连别人丢掉的瓜皮都捡来充饥。 可日子再难,总有善良的乡亲、老师和同学伸出援手,免掉学费,送来旧衣鞋,父亲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恩情,郑重地记在一个账本上。 这本账,也让何家庆打心底里决定,将来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充公”,回报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直到1976年何家庆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生活安稳,衣食无忧。 可安稳的日子,磨不掉他对饥饿的记忆,也消不掉他心里那个朴素的愿望——让老百姓吃饱饭。 作为一名植物学者,他能拿来“充公”的,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 所以他的目光投向了学校不远的大别山,那里植物资源丰富,他相信,改变山区面貌的答案就藏在其中。 所以,他默默准备了七年,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节衣缩食,攒下了3000多元路费。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独自上路,开启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大别山植物普查,而这趟征程,一走就是225天,他全凭双脚,跋涉了12684公里,穿越鄂豫皖三省19个县,攀登了357座千米以上的高峰,采集了近万份植物标本。 这条路险象环生:他差点坠落悬崖,在山洪中死里逃生,听着狼嚎度过黑夜,双腿被山蚂蝗叮咬到溃烂。 最危险的一次,他失足跪在悬崖边,幸亏被一位猎人冒险救下。 但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没能挡住他的脚步,反而让他对山里人的苦难理解得更深,也让他科技扶贫的念头更加坚定。 后来他带回的资料,也为国家的“星火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学校,何家庆从近万份标本中,找到了一个为山区量身定制的宝贝——魔芋。 这种作物喜湿耐阴,不挑地,而且食用药用价值都很高,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写文章推广,可真到了山里,农民们却不敢信,他们怕,本来就穷,万一赔了,日子就更没法过了。 面对乡亲们的疑虑,何家庆没多说,直接掏出自己攒了10年的27万元积蓄,从湖北引进魔芋种子,在31个村子带头试种。 那些日子,他吃住在地里,搭个简易讲台就开课,手把手教村民技术。 事实最有说服力,到了收获季节,仅500亩试种田,就给村民带来了超过400万元的收入。 这下,农民的疑虑彻底打消了,从大别山到云贵高原,他跑遍8省108个县,办了二百多场培训班,把魔芋从无人问津的野菜,变成了山区百姓致富的“金疙瘩”。 他写的《魔芋栽培技术》,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性的魔芋专著,而他采集的17种魔芋标本,更证明了中国才是世界魔芋的原产地,这位“魔芋教授”,成了百姓口中的“扶贫英雄”。 后来到了1990年,他听说安徽绩溪县是个贫困县,便主动申请去挂职当科技副县长,但他不是冲着当官,而是想看看,知识到底能不能当饭吃。 所以在那里,他不像个县官,不爱应酬,反而是整天往山里跑,人送外号“跑山县长”,两年期满,他没留恋官场,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守着他的魔芋研究。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民的学者,却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在学校,他常年穿着破解放鞋、白中山装,眼镜用竹片绑着,活像个“野人”,家里堆满标本,散发着福尔马林味。 课堂上,他说话太直,得罪过领导;对学生,他又太过严苛,没人愿报他的研究生。 到了2004年,他申报省政府津贴,结果本校评委一票都没投给他,当县长时,他坚持吃饭AA制,让请客的人下不来台,被认为是在“贬低别人,标榜自己”。 当何家庆教授用双脚丈量土地时,有些“专家学者”正坐在空调房里,拿着高额经费做着不痛不痒的研究,在聚光灯下高谈阔论,却早已忘了知识分子的初心本该是“为生民立命”。 一直到2019年,这位“魔芋大王”病逝,享年72岁,他的葬礼极其简单,没有挽联,一块电子屏就是全部,他一生清贫,身后事也如他所愿。 但说到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之栋梁”?是那些善于包装、懂得应酬的所谓精英,还是像何家庆这样,身上带点泥土味,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傻子”? 【信源】“失踪”305天后,他还活着一日一度一日一度官方澎湃号2022-01-25
“太没良心了!”甘肃,男子带女友出去玩出车祸,导致女友截瘫,一开始他承诺会承担所
【1评论】【4点赞】
竹叶青
有些人走了,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