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但凡中国还没掌握某项技术,西方那套东西就被吹得神乎其神;等中国一突破,之前捧得有多高,现在摔得就有多惨,从航母上的弹射器到AI聊天机器人,再到造芯片的光刻机,这波“吹捧-闭嘴”的循环,简直成了中国科技崛起的“真人秀”。 为啥中国一突破,西方技术就“不香了”?说白了,他们那套“技术霸权”就是靠吹出来的,比如福特号弹射器,故障率高得离谱还敢吹;ChatGPT满嘴跑火车也被捧成“通用AI”;ASML的光刻机更是被包装成“不可复制的神迹”。 但中国科技人不信这个邪,福建舰总师说得好,我们不跟别人比参数,只比实战能不能用,这种务实态度,反而让中国技术成了“破壁者”,不靠吹牛,靠真本事说话。 2017年美国福特号航母刚服役那会儿,它那个电磁弹射器被吹成“未来三十年没对手”,结果呢?这系统平均弹射400次就得罢工一次,航母上甚至专门备了轮胎当“缓冲垫”,可就算这样,国内某些专家还是天天夸:“看看人家美国,这才是海军的未来!” 等到2025年福建舰海试,卫星照片显示弹射轨道连轮胎印都没有,原来中国选了更靠谱的中压直流技术,弹射效率比福特号高30%,故障率却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 这下好了,之前那些“福特吹”集体消失,连军迷论坛都开始讨论:“电磁弹射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2024年ChatGPT-4刚出来时,文科生们简直把它当神拜,“这哪是机器人?分明是赛博诗人!”哪怕它算个数学题都能出错,还是有人硬吹:“这叫创造性思维!”更离谱的是,某些大V说“中国永远造不出这样的AI”。 结果2025年DeepSeek一上线,直接给行业来了个“降维打击”,它用中医“阴阳平衡”的思路设计算法,在医疗诊断上准确率比ChatGPT高25%,训练成本却只有600万美元,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最狠的是开源代码,全球开发者都能改,这下硅谷那帮人坐不住了:“这哪是技术突破?这是要砸我们饭碗啊!” 2020年华为被芯片卡脖子时,荷兰ASML的光刻机被捧成“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有专家放话,“就算给中国图纸,也造不出EUV光刻机!”可他们忘了,1980年中国就搞出过3微米精度的光刻机,后来因为“造不如买”才荒废了。 2025年上海微电子宣布28纳米光刻机量产时,网上倒是没像福建舰那样狂欢,但南京大学悄悄搞出了EUV光源的关键部件,直接让ASML的股价跌了15%。 这时候才有人反应过来:原来我们不需要追着2纳米跑,先把成熟制程做到极致,照样能卡西方脖子。 骄傲的是中国技术确实牛,警惕的是别被这种“沉默式自信”带偏了。 比如光刻机,我们28纳米是突破了,但ASML还在搞2纳米;AI方面DeepSeek开源是厉害,可OpenAI的生态优势还在,真正的技术自信,不是“西方不行”的沾沾自喜,而是“我们还能更好”的清醒认知。 科技竞争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中国需要的是福建舰甲板下沸腾的技术突破,也需要像华为那样“向对手学习”的胸怀,毕竟在科技史上,最牛的技术从来不是用来吹的,而是用来改变世界的。
华为“掐断技术”原以为只是因为研发太贵,研发不容易所以“吃独食”不想给了,但回
【244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