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东大为什么会发展成为“工业克苏鲁”?因为东大一直把假想敌想的太强了,所以不断升级装备,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在很多领域已经遥遥领先对手。总师轻描淡写的一句“像造手机一样造战斗机”,更是让西方捏一把汗。 这句话背后,藏着东大工业体系的深厚底蕴,早已开始改写全球武器发展的规则。 “5·7”空战成了这种变化的直观展现。 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E对阵法国“阵风”战机,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歼-10CE直接拿下了压倒性胜利。 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用的只是霹雳-15E导弹,这种型号在东大装备里相当于十年前的老技术。 即便如此,“阵风”在对抗中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阵风”这款飞机,在国际上一直被捧得很高。 它的机身不算大,却能挂载超过9吨的武器,靠的是13个外挂点。 这种设计让它在制空和对地攻击任务中都能灵活切换。 加上雷达反射截面控制得不错,它在非隐身战机里算得上信号特征很小的机型。 西方媒体总爱宣传它的多功能性和先进航电。 至于它的短板,比如速度不算快、雷达天线口径偏小,基本被宣传的光环掩盖了。 在国际军售市场上,“阵风”一直很受欢迎。 但“5·7”空战后,很多人对它的看法变了。 这场对抗让人看清一个简单道理:战斗机归根结底是个火力平台。 制空作战的核心,就是尽快发现敌人并将其击落。 如果不能有效消灭对手,再多花哨的功能也没用。 “阵风”那种精雕细琢的设计思路,遇上歼-10CE追求效率的打法,直接露了怯。 歼-10CE的胜利,靠的不是某一项技术的绝对领先。 它的核心优势,是东大工业体系的模块化设计能力。 歼-10系列的机体平台多年没大改,但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一直在快速更新。 就像手机换芯片一样,平台不变,性能却能不断提升。 这种模式让战机的更新速度快得惊人。 东大的工业体系,像是所有零件都能自己造的超级工厂。 雷达不够强就自己研发,导弹落后就立项升级,发动机推力不够也能快速迭代。 没有哪一环会被卡住脖子。 这和西方传统军工的模式完全不同。 西方研发一款新装备,流程长、成本高,预算审批和利益分配就能拖好几年。 东大的体系却能快速整合资源,技术迭代快到让对手措手不及。 歼-10CE只是东大空军装备中的中坚力量。 真正的主力,比如歼-16和歼-15T重型战机,性能更强。 这些飞机装的雷达天线更大,探测距离更远,抗干扰能力也更强。 它们还能携带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空对空导弹。 如果歼-10CE用老型号导弹都能完胜“阵风”,那这些重型战机全力出击会是什么效果? 这让人很难不去想背后的深层意义。 东大的优势不只是单款装备,而是整个体系的快速进化能力。 从雷达到导弹,再到航电系统,每一块都能独立研发、快速更新。 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各个部分互相配合,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相比之下,西方靠的是长期技术积累,单款装备研发可能耗时十几年。 东大却能把复杂系统拆分成模块,同时开发、快速替换。 这种模式让技术差距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过去,西方靠技术代差压制对手,但东大的体系正在把这种差距缩小。 甚至在某些领域,东大已经开始反超。 这种“工业克苏鲁”的模式,核心在于体系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它不依赖单一技术突破,而是靠整体的快速迭代。 这种趋势,已经不只是影响空战装备的对比。 它正在改变全球军事力量的平衡方式。 未来,决定胜负的可能不是谁有最先进的单件装备。 而是谁能更快地把新技术整合到整个体系中。 东大的工业体系,正在用这种方式,重新定义竞争规则。 这种快速进化的模式,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它让人开始思考,传统的技术领先还能保持多久。 东大的体系化优势,会在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想法。
没人再怀疑中国能不能造五代机了。问题只剩下一个:中国现在到底是造着玩,还是已经在
【49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