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前夕,一个美国白人急匆匆敲开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大门,没想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周!十年前,你可是答应过我一个请求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建国前夕,北京城里一场秋雨刚停,周总理办公室的门被人急促敲响,那是一个身材高大、鼻梁高挺、蓝色眼睛的外国人,衣服上带着旅途的风尘。 他快步走进来,神情里带着几分急切,开口就提起了一件往事,说起十年前曾有人答应过他的一个请求,屋里的人都有些意外,能在这个时刻来找周总理的人并不多,还是一个外国人。 他叫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八岁时染上流感,和兄弟姐妹一起高烧不退,一位上门义诊的老医生救了他们一家人的命。 那时候他立下心愿,要像那个医生一样,将来为穷人治病,他很刻苦,青年时期考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系,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回到自己的国家,开诊所过安稳生活,他没有,他和两位同学来到上海,原本只是想做一年热带病的考察。 初到中国的那段时间,他看到街头的穷人因为生病得不到治疗,看到孩子们体弱多病无人问津。 他想多做点事情,开始在上海的诊所给穷人看病,还深入工厂了解工人们的健康状况,写下了许多报告,揭示劳工们在恶劣环境里的艰难。 他在一场聚会上遇见宋庆龄,那次谈话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责任,他开始接触更多的人,诊所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点,他在其中提供帮助,悄悄传递情报,替一些受伤的工人包扎治疗。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要去延安采访,宋庆龄推荐他一起去,长途跋涉后,他们终于到了那片黄土地,他看到的延安,条件艰苦,但人们的眼里有光。 他在窑洞里给战士做手术,用土法提炼药物,培训年轻的卫生员,他跟随部队走过无数山路,给伤病员治疗,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用马粪提炼青霉素,用树皮煮成简易的止痛药。 那时他不再只是个美国医生,人们叫他马大夫,叫他老马,他在延安写下了入党申请,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 那几年他结了婚,妻子周苏菲陪他走过战火和困顿,抗战的日子里,他一次又一次奔赴前线救护伤员,他看到很多患者的生命被延长,看到更多的孩子不再无药可治。 他还多次提出想加入中国国籍,想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因为战乱,申请一直搁在一边,他自己也从不多说,只是一心一意做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没有选择离开北京,那时国家百废待兴,他住在北京后海的一间旧四合院里,每天早晨挤公交去上班,国家想给他安排一座洋楼,想提高他的薪水,他都婉言谢绝。 他认为自己既然是中国人,就不该享受特殊待遇,他记得十年前在延安时的约定,记得那个申请中国国籍的承诺,他终于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提醒那件事,很快,他拿到了公民证,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入籍的外国人。 他后来把精力投到麻风病和性病的防治中,当时麻风病在很多地方被视为绝症,病人被隔绝,被人嫌弃,他主动要求承担这项工作,带着医疗队走进最偏远的山村。 他不戴口罩,不穿防护服,走进病房握住病人的手,告诉他们可以治疗,不必绝望,他一次又一次下乡,手把手教医生诊治麻风病,带着宣传材料挨家挨户做科普。 那些麻风病人里,有的手脚溃烂,有的多年未被人触碰,当他的手伸过去时,有人当场落泪。 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的麻风病患者逐渐得到了治疗,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也慢慢减少,1980年代,麻风病的发病率下降了九成以上,数十万患者重获新生。 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外的医学教科书上,他也获得过奖项,但他从未张扬,仍旧每天穿着那件白大褂奔波在病人之间。 1988年,马海德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分成三份,一份安葬在八宝山,一份送到延安,一份送回美国家乡,他用自己的一生,把一个外国医生变成了真正的中国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加入中国共产党,拯救50万中国人的美国医生:我不走!我是中国人!——共青团中央
1949年建国前夕,一个美国白人急匆匆敲开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大门,没想到他的第一句
幽默风趣乐开怀
2025-07-15 11:06: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