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4月5日,程潜因病逝世。但是由于当时处在十年动荡时期,要不要为他开追悼会成了一个难题。最终周总理拍板决定:“追悼颂公还要犹豫什么?不仅要开追悼会,还应向民革中央何香凝主席和张文白先生报告,征求意见,以示郑重!”[凝视]
程潜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但在那个年代,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882年出生在湖南醴陵,16岁就考中了秀才,按理说应该走读书人的路子。
可他偏偏看不惯清朝的腐败,干脆跑到日本学军事去了,在日本,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算是最早跟着孙先生闹革命的那批人。
辛亥革命成功后,程潜一路打仗一路升官,北伐战争时,他带着第六军打下了武汉,立了大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更是死守天水45天,喊出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口号。
真正改变程潜命运的,是1949年的那个选择,当时国民党败局已定,程潜和陈明仁在长沙宣布起义,湖南和平解放。毛泽东听说后高兴坏了,直夸程潜给湖南人民办了件大好事。
半个月后,程潜坐火车到了北平,没想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人亲自到车站迎接他。程潜下车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在南京他还是“战犯”,到了北平就成了“贵客”。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当上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日子过得挺滋润。可到了1968年4月9日,老爷子还是没扛过去,因为骨折引发的肺炎去世了。
按说一个副委员长去世,开个追悼会是很正常的事,可那时候正是特殊时期,有人开始犹豫了:程潜毕竟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这个追悼会到底开不开?
关键时刻,周总理站出来了,他明确表态:“追悼颂公还要犹豫什么?不仅要开,还要征求民革中央何香凝主席和张治中先生的意见!”
周总理这么一说,大家心里就有底了,何香凝是同盟会的老人,张治中也是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他们都支持开追悼会,那就没问题了。
可就在这时候,程家突然来了个意外的决定:要火葬,不要土葬。这让周总理有点为难,因为程潜生前在老家湖南早就准备好了棺材,明显是想土葬的。
周总理前前后后派了四拨人去劝程家:第一次温和沟通,第二次请程潜的老朋友出面,第三次承诺政府出钱用专列运棺材回湖南,第四次甚至说民革来负责安葬事宜。
可程潜的夫人郭翼青态度很坚决,最后回话说:“感谢总理的好意,我们全家决定火葬。”周总理没办法,只能妥协,但特意让人记录下来:“这不是政府要求的,是家属自己决定的。”
4月12日,程潜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李宗仁拄着拐杖来参加,挽联上写着“湘水护国,洞庭息烽烟”,说的就是程潜保卫湖南的功劳。
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深夜,周总理抽空赶到程家吊唁,程潜的夫人郭翼青含着眼泪问了一个问题:“总理,程潜究竟算什么人?”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出身成分往往决定一个人和一家人的命运。程潜到底算什么人,这个定性太重要了。
周总理环视了一下屋里的人,一字一顿地回答:“颂公当然是革命干部!他与共产党合作多年,抗日有功,起义有功,你们一家都是革命家庭!”
听到这话,程家的子女都哭了,“革命家庭”这四个字,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仅是对程潜一生的认定,更是对程家未来的保护。
追悼会办完了,可程家的生活还得继续,程潜的小女儿程熙悄悄给周总理递了一封信,提了三个请求:出版父亲的诗词集、换个小一点的房子、给母亲安排个工作。
周总理看完信,直接拿着去找毛泽东商量,主席看后说:“前两条没问题,第三条也尽量解决。”很快,国务院特批给郭翼青每月100元的补助,每个孩子20元,还让他们继续住在大院里。
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摆满了花圈,第七个花圈就是程家送的,郭翼青带着女儿们连续守了七天灵,用最朴实的方式报答当年的恩情。
程潜从一个国民党将领到新中国的副委员长,从“战犯”到“革命干部”,这个转变背后有太多故事。
而周总理四次劝说火葬不成,最后在追悼会上的那句“革命家庭”,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智慧和人情温暖。
时至今日,程潜墓碑上刻着的“爱国将领”四个字,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能够审时度势、站对队伍,既需要政治眼光,更需要家国情怀。
你觉得像程潜这样在历史关键时刻选择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他们的人生转折是出于什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