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初,邓子恢向毛主席提出支持“包产到户”的建议。“你怎么又动摇了?如果搞包产到户,不用几年就有雇工、讨小老婆。”面对毛主席的批评,邓子恢提出了辞职未果。 邓子恢1896年出生在福建龙岩一个穷苦农家,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二。小时候父母勉强供他读书,他上过本地小学和中学,接触到革命思想。1917年他去日本留学,但因病和经济问题只待一年多就回国。回乡后他先教书,后到江西堂兄的杂货店打工,那时他开始认真学马克思主义,还创办刊物传播新思想。1925年他加入国民党,次年转为共产党员,积极搞农民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遭通缉,躲回老家继续秘密工作。 1928年他参与闽西暴动,领导农民武装,组织土地分配,创建根据地。1929年他任闽西特委书记,配合红四军入闽,帮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那时候他和毛泽东朱德他们见面,讨论根据地建设。1930年他当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还兼红十二军政委,管财政,支持红军反围剿。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搞游击战,坚持三年多。 抗日战争爆发,他参与新四军组建,任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民运和根据地建设。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升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指挥半塔集保卫战,保住阵地。解放战争中,他负责华东野战军后勤,保障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还管中原局和华中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中南地区主持土地改革和经济恢复,1953年调中央任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升副总理,主管农业林业,常下乡调研农村实情。 1962年初,邓子恢经过多次农村调研,收集大量数据,认定包产到户能提高农民积极性。他根据安徽等地试验结果,整理材料,向毛主席汇报这个想法,认为这不改变集体所有制,只调整责任管理,适合灾区和山区恢复生产。毛主席听后表示反对,指出这可能导致动摇,还说几年后会出现雇工和讨小老婆现象。邓子恢坚持观点,用调研数据解释,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不会引发那些问题。 两人多次讨论,邓子恢反复陈述农村问题,如集体管理松散、农民责任心不强,他建议允许地方继续试验几年。毛主席强调不能走回头路,比作波兰都不敢解散合作社。邓子恢不退让,列举具体村子产量上升例子,主张责任到人。争论激烈后,邓子恢见说服难成,主动提出辞职,但毛主席没同意,只是让他离开。 7月北戴河工作会议上,邓子恢又去汇报,推荐安徽经验,建议小范围试行。毛主席勉强同意试试,但会议中还是批判这种观点。邓子恢继续强调从生产实际解决包产到户问题,坚持自己的调研结论。 事件后,邓子恢的观点在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定为修正主义纲领,遭集体批判。他被撤销农村工作部部长职务,主管农业的工作移交别人。1962年11月,他从副总理位置调离,转入其他领域。1965年他当选政协副主席,主要管计委财经工作,继续参与经济规划。 晚年邓子恢住北京,身体渐弱,但仍关注农业议题,阅读相关资料。他一生娶三任妻子,生九个子女,长子邓淮生等人照顾他。1972年他因肺部并发症住院,家人陪护。12月10日,他在医院逝世,享年76岁。追悼会在北京举行,亲友悼念,骨灰放八宝山公墓。 邓子恢的贡献记录在党史中,作为闽西苏区创建者和农业领导人。他的去世结束了一个时代,后人整理其著作,出版回忆录,供后世研究。他的探索对中国农村改革有借鉴意义,1981年中央为其平反,确认农业集体化意见多正确。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