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便宜,可以适合大量使用,但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却很少大量使用火箭炮,这是为什么? 单看后勤运输这一环,火炮的优势就足够明显。俄军列装的 152 毫米炮弹,单枚重量不过几十公斤,一辆普通军用卡车就能拉上百发,从后方仓库到前线阵地的转运链条成熟到可以按小时计算。换成 “龙卷风” 火箭炮的弹药试试?一枚火箭弹光弹体就接近 3 米长,重量超过 800 公斤,同样一辆卡车最多运 4 枚,还得配备专用固定装置防止运输中碰撞损坏。 在赫尔松地区的渡河作战中,俄军后勤部队曾公开抱怨,火箭炮弹药的运输效率只有炮弹的五分之一,赶上雨季泥泞路段,运输车辆陷在半路是常有的事。去年冬天,卢甘斯克地区的一次补给行动中,为了给火箭炮部队送齐一个基数的弹药,后勤单位不得不调用重型拖车,结果被乌军无人机发现行踪,整支车队遭炮火覆盖,损失惨重。 战术适配性上的差异更值得细究。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中,俄军需要对钢铁厂的坚固工事进行持续轰击,T-72 坦克的主炮打不动的混凝土掩体,152 毫米加农炮抵近到 3 公里距离,连续命中同一位置 3 发就能撕开缺口。这种 “点对点” 的精准摧毁,火箭炮根本做不到。“龙卷风” 的弹头虽然威力大,但落点偏差可能达到几十米,打在厂区外围的空地上纯属浪费。 相反,在去年赫尔松反击战中,乌军一度集中装甲集群试图突破俄军防线,俄军曾紧急调派火箭炮部队实施拦阻射击,结果 12 枚火箭弹落地后只摧毁了 2 辆装甲车,剩下的目标借着烟尘掩护迅速转移,这种 “打不准” 的尴尬在后来的作战报告中被多次提及。 生产环节的制约更让火箭炮难以放量使用。俄罗斯的火箭炮弹药,尤其是带末段制导的型号,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 。 芯片来自韩国,高精度陀螺仪产自德国。去年西方对俄实施技术封锁后,这些零部件的库存很快见了底。圣彼得堡的一家军工企业曾尝试用国产芯片替代,结果火箭弹的命中精度下降了 40%,试射时甚至出现过偏离目标 1 公里的情况。 相比之下,152 毫米炮弹的生产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乌拉尔机械厂的生产线每月能下线 5 万发,就算某些批次的引信灵敏度稍差,也不影响在开阔地带形成有效压制。这种 “有啥用啥” 的现实,让前线指挥官更愿意信赖火炮。 战场环境的反馈也在悄悄改变着火力配置习惯。顿巴斯地区的煤矿坑道遍布,很多乌军阵地直接挖在废弃矿井里,火箭炮的冲击波虽然猛烈,却很难穿透几十米厚的岩层。俄军在阿夫迪夫卡的进攻中试过用 “龙卷风” 轰击坑道入口,结果炸飞的只有表层土壤,里面的守军半小时后就重新架设了机枪。换成 2S7 “牡丹花” 自行火炮就不同了,它能把炮弹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砸进坑道,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封闭空间里形成 “气浪杀伤”,这种效果在后来的攻坚战中被反复验证。 就连天气因素也在给火炮 “加分”。今年春季的连绵阴雨让前线变成泥沼,火箭炮的履带式底盘虽然能通行,但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会让车身陷进泥里,每次射击后都得用推土机拖出来。火炮就灵活得多,牵引式榴弹炮可以拆解后用骡马运到山顶阵地,自行火炮的轮胎在泥泞中也比履带更容易维护。这种 “能在任何地方开火” 的可靠性,让它在复杂环境中成了更稳妥的选择。 俄军对火炮的偏爱,说到底是对一场持久战的精准适配。当战争从闪电战变成消耗战,那些能持续输出、易于保障、适应各种环境的武器,自然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火箭炮不是不够强,只是在当下的战场逻辑里,它的锋芒暂时需要为现实需求让路。
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
古今知夏
2025-07-15 18:00: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