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为什么困难?朱镕基当年总结了三个原因。 国有企业,曾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边天,如今却深陷泥潭。巨额亏损、效率低下、人员冗余,这些问题就像甩不掉的包袱,让人忍不住想问:国有企业咋就这么困难呢? 1998年,朱镕基总理一针见血,总结了三个原因,直指问题根源。 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建国后,它们是工业化的主力军,撑起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那时候,谁家有个国企工作,那可是铁饭碗,羡煞旁人。可到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风向变了。市场经济来了,国企却跟不上趟,亏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1997年,国企亏损面接近40%,财政都被拖得喘不过气。朱镕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他拍板改革,还总结了三个原因: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人员膨胀。这仨问题,成了国企的“老大难”。 先说重复建设,这事儿听起来就头疼。计划经济那会儿,各地各部门都爱争项目,不管市场需不需要,一个个钢铁厂、化工厂就这么冒出来了。结果呢?全国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仓库堆满货,企业却没钱赚。朱镕基说过,这种“摊大饼”式的搞法,就是资源浪费的罪魁祸首。比如,90年代初,钢铁行业全国开花,1997年产能利用率连60%都不到。重复建设让国企自己跟自己打架,钱没赚到,反而赔了个底朝天。 再说盲目建设,这跟重复建设有点像,但更离谱。不少国企领导拍脑袋就上项目,不管有没有市场需求,也不看看自己行不行。比如,有的国企看房地产热,硬着头皮往里冲,结果没经验,市场一波动,就血本无归。还有的搞金融投资,啥都不懂就瞎折腾,最后主业没保住,还欠了一屁股债。朱镕基批评这种做法,说是“瞎指挥”。盲目建设不仅烧钱,还把国企拖进了更深的坑,翻身都难。 最后一个原因,人员膨胀,这可能是国企最让人挠头的问题。以前,国企不光是企业,还是“大社会”,啥都管:就业、住房、医疗,甚至孩子上学。结果呢?人越招越多,效率却越来越低。1998年,国企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际水平的1/3,一个人干活,俩人在旁边看热闹。朱镕基打了个比方:“一个干,一个人看,一个人捣乱。”冗员多了,工资福利开支压得企业喘不过气,人均创利还不到民企的1/5。这问题不解决,国企想翻身,比登天还难。 国企困难成这样,朱镕基坐不住了。1998年,他提出“三年脱困”,要让大部分亏损国企扭亏为盈。咋办呢?减员增效、兼并重组、规范破产,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减员是最狠的一招,2000多万职工下岗,有人转型成功,有人日子不好过。改革疼是疼,但也真有效。1997年到2000年,国企亏损面从39%降到27%,煤炭、军工这些老大难行业也缓过劲儿来。这场改革,阵痛不小,可不改的话,国企只会更惨。 三年下来,改革效果是看得见的。2000年,国企亏损额大幅下降,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铺了路。可这事儿也有争议。有人说,改革太猛了,下岗职工生活没着落,社会稳定都晃了晃;也有人觉得,不改不行,国企不市场化,早晚得完蛋。朱镕基卸任后说过:“改革肯定有阵痛,但不改更糟。”他不是不知道疼,而是没得选。这场硬仗打下来,国企喘了口气,也给后来的发展攒了点底子。 朱镕基在国企改革里,真下了狠功夫。他跑遍企业,盯着政策落地,不让改革走样。2003年他卸任后,低调得很,可影响力没散。
国有企业为什么困难?朱镕基当年总结了三个原因。 国有企业,曾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边
古往奇趣角
2025-07-15 20:1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