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张震请张爱萍吃饭,得知许世友也来,张爱萍:是时候做个了结。
主要信源:(人民出版社——《张爱萍年谱》第289页;《许世友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势力退守到台湾地区,同时在东南沿海的岛屿上建立了据点。
大陈岛作为其中关键的地点,由上下两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1.89平方公里。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这里曾是热闹的海上贸易中心,人口接近一万。
到了1949年底,浙江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力量逃到这些岛上。
这让大陈岛迅速变成军事要塞,岛上修建了炮台、碉堡和铁丝网,士兵们全副武装地防备着。
1950年,舟山群岛解放,更多国民党部队逃到大陈岛,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
国民党高层如蒋经国、蒋介石、胡宗南和毛人凤频繁视察,美国军事顾问也参与其中,他们谋划着反攻大陆的计划。
1951年,华东军区开始计划解放沿海岛屿,但朝鲜战争爆发导致行动推迟,直到1953年朝鲜战场胜利后,华东军区才重启工作。
陈毅作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把重点转到地方事务,军事管理交给了副司令员许世友。
为夺回岛屿控制权,华东军区成立浙东前线指挥机构,张爱萍担任总指挥兼政委,林维先、聂凤智、彭德清任副总指挥,王德负责参谋工作。
1954年初,美国和台湾当局商谈联合防卫协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反击,华东军区对国民党海空通道封锁,同时空袭大陈岛和一江山岛的军事设施。
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空军多次打击大陈岛周边的国民党军舰,大大削弱其海军力量,国民党在该海域活动减少,解放军掌握主动权。
1月18日,根据毛泽东的决策,解放军首次联合陆海空三军进攻,攻占了一江山岛,为解放大陈岛铺平了道路。
这一胜利让大陈岛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火力下。
解放军炮兵持续轰炸岛上的国民党驻军和设施,国民党面临压力,紧急向美国求助,希望获得军事支援。
但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美军担忧与中国军队冲突,驻扎亚太的第七舰队谨慎观望。
美国最终建议国民党撤离大陈岛,提供海空掩护。
蒋介石同意这一方案,美方通过苏联通知中方撤离计划,毛泽东指示解放军在撤退过程中不攻击美军和国民党军队。
国民党秘密策划代号“金刚”的行动,1955年1月30日,蒋经国到大陈岛亲自指挥。
2月8日,蒋介石宣布放弃大陈岛。第二天清晨五点,大陈岛居民被迫上船撤离,岛上哭声一片。
国民党部队和装备随后登船,11日进行大规模爆破摧毁设施,12日上午,士兵离开后,大陈岛成空岛。
战役前期,浙东前线指挥部多次讨论行动方案,产生分歧。
许世友主张强攻大陈岛,集中兵力打击核心据点,速战速决避免拖延,但预计伤亡较大。
张爱萍则建议先攻打一江山岛,认为那里防御薄弱,像大陈岛咽喉,拿下后容易控制全局,还能降低伤亡,并作为三军联合作战的试验场。
指挥部内多数人支持张爱萍计划,但许世友起初坚持强攻方案。
中央军委催促华东军区提交计划,指挥部争议不下。
最后,许世友上报双方方案,经军委反复研究,采纳了张爱萍的建议。
许世友服从命令,支持准备工作。
1954年底,原计划进攻一江山岛,许世友评估后认为准备不足,向军委提议延期到1955年初,获得批准。
1955年初开战前,许世友再次建议延迟,张爱萍坚持按计划行动。
在说服无效后,张爱萍直接联系陈赓上报军委,彭德怀元帅审阅后指示按张爱萍方案执行,毛泽东主席同意。
解放军成功攻克一江山岛。
这导致张爱萍和许世友关系变差,多年后1960年才解决。
当时张爱萍作为副总参谋长到南京军区视察,老战友张震得知后邀请吃饭,张震坚持说请了重要人物。
张爱萍猜是许世友,但张震确认后,张爱萍感叹该结束隔阂了。
饭局上,许世友主动举杯化解分歧,两人一饮而尽,修复了旧怨。
整个事件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协调能力和内部磨合。
美国参与反映出国际局势复杂化,但解放军的决心推动胜利。
撤退过程暴露国民党计划的局限性,而前期分歧处理证明中央军委决策的有效性。
多年后和解突显战友之间的情谊和务实精神。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