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答曰:50亿,港币。开玩笑,这怎么过日子?中方自有办法治它。 江泽民1926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家境书香,幼时就读于当地名校,接受扎实教育。194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专攻工程技术,同时关注国家命运,参与爱国学生运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生涯。毕业后,他在上海多家企业担任技术和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经验。1980年代,他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党委书记,展现出干练的行政能力。1989年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正值国际局势动荡,香港回归问题成为他肩上的重担。江泽民对香港问题态度明确,强调主权不容妥协,合作需以中方主导。他常亲自审阅外交文件,细致分析,确保决策精准。1990年,他在会见外宾时,逐条核对中英联合声明条款,决不让步于任何模糊之处。他的强硬与灵活,为香港回归谈判奠定坚实基础。 1989年,国际形势剧变,英国抓住机会对华施压,试图在香港回归前谋取最大利益。港英当局单方面推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土地委员会工作,释放对抗信号。更离谱的是,他们提出耗资1270亿港币建新机场,计划耗时20年,却宣称回归时只留50亿港币财政储备。这数字一出,中方直接炸了锅:1270亿花出去,留50亿给特区政府,这不是明摆着挖坑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50亿连日常开支都不够,摆明想让特区政府一上台就背债。英国这招,看似为了香港发展,实则想把财政掏空,留个烂摊子给中方。中方迅速看透这点,决定不接这招,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机场项目需要巨额贷款,贷款得有担保,港英当局想让中央政府担保,中方直接拒绝。1990年初,汇丰银行代表跑来北京游说,列出一堆机场对经济的所谓好处,中方代表冷淡回应,明确不予担保。银行碰了一鼻子灰,只能撤退。英国见这路走不通,又派外交顾问柯利达来华谈判。柯利达试图以降低预算为筹码,逐步将1270亿降到250亿,想换取中方同意。中方不为所动,坚持重大项目必须双方协商,还提出两国首脑在北京签协议的要求。柯利达起初推脱,称英国首相不在伦敦,中方寸步不让,逼得他当场致电请示,最终英国妥协,同意在北京签约。这场博弈中,中方始终占据主动,成功化解港英当局的财政陷阱。 1991年,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新机场项目协议,中方成功将财政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特区政府不因港英当局的算计而陷入困境。签约后,机场建设有序推进,但中方始终保持警惕,严防英国在其他问题上再出幺蛾子。整个谈判过程,江泽民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应对。1997年6月30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维多利亚港旁举行,五星红旗准时升起,标志香港正式回归祖国。英国代表团虽在仪式细节上多次试探,如争夺主宾位置、调整国旗升降时间,但中方早有准备,逐一化解,确保交接顺利完成。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最终未能动摇中国主权立场,她于2013年去世,其对华策略被历史证明无效。柯利达在谈判中的反复表现,也未能占到任何便宜。江泽民以坚定的立场和灵活的策略,带领中国实现香港回归,奠定“一国两制”实践基础。他于2002年卸任总书记,2022年逝世,留下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深远影响。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在中央支持下,逐步稳定财政,机场项目也在合理规划下完成,未因港英当局的算计而受阻。这场博弈,证明了中方的智慧与魄力。
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
卖蠢
2025-07-17 22:19: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