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68岁朱元璋去看望70岁老友汤和,朱元璋一进门,只见汤和已中风,无法说话,直流口水,看望汤和之前,朱元璋刚诛杀了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六公爵一个不剩,汤和用一种乞求的眼光看着朱元璋,好像在问陛下,您真的一个不留吗?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汤和,出生在凤阳农村,家里穷到极致,父母早逝,连个能倚靠的亲戚都没有。小汤和靠着姨妈养大,吃的粗糠野菜,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旧布衣。小时候他就和村里孩子们玩骑马射箭、拿树棍做刀,谁也没想到这娃娃有一天能跟随朱元璋干出一番大事业。 到了二十七八岁,汤和跟着郭子兴的队伍参加红巾军起义,算是“造反老资历”。他个头高,力气大,有股狠劲。等朱元璋来了,他俩成了死党,朱元璋家乡人没钱吃饭的时候,都是汤和自己掏粮食帮衬。汤和这个人,话不多,但一出手从不含糊,杀伐果断,特别敢冲。南征北战里,屡立战功。他不是那种靠溜须拍马混上的将军,都是靠真刀真枪拼命拼出来的。 后来明朝打下来,朱元璋论功行赏,封了六个大公爵: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郑国公常遇春、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中山侯汤和。这几个人可不是一般大官,都是一步一步用命换的功劳。可没几年,六公爵接二连三都“走”了。徐达死得早,李文忠也是病亡,傅友德和冯胜则死得蹊跷。能撑到最后,成了明初活着的“老六”,只有汤和。 这个位置不是运气好,是太难了。明初几十年,能活着善终的开国功臣,屈指可数,汤和就是典型的“老实人能躲过枪口”。他不是不会阿谀奉承,也不是没野心,而是摸透了朱元璋的性子。只要风头一紧,他就赶紧递兵权、装糊涂,不结党不站队,甚至晚年主动告老,选择远离政治漩涡。这种自保本事,在刀口舔血的乱世里,才是真正的“活法”。 1395年那年,朱元璋已经68岁,汤和七十整。一个是明太祖,一手打下大明江山的“铁腕皇帝”,一个是昔日共吃糠咽菜的发小老兵。这一年气氛特别怪:几天前,冯胜刚被朱元璋赐死,六公爵全没了,权臣们、将军们早已人人自危。汤和自洪武二十三年中风后,彻底丧失了说话能力,靠人伺候吃喝拉撒,连动一下都费劲。朱元璋前来探望,这场会面早有种“诀别”的意味。 朱元璋一进门,汤和正在床上歪着,口水浸湿了枕巾,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屋顶。他身旁没几个子孙,几个儿子早早战死。屋里陈设极简单,唯一能让人想到“将军”身份的,是床头那把锈斑点点的旧佩刀。空气里混着药味和岁月的味道,这个场景,说不上凄凉,但格外真实。 据《明史》《明实录》记载,朱元璋进门后看到汤和的模样,神情格外沉重。老友病重,无法说话,只能用眼神和叩首回应,朱元璋看着他,许久都没有说话。墙角落灰的旧甲衣、木箱里的褒奖诰命,都成了过去,君臣之间,只剩一屋子沉默和历史压下的分量。 更难熬的是空气中那股紧张。就在几天前,冯胜被斩,朱元璋用的借口是“结党营私”。而实际原因,外人都知道,皇帝不想留下任何功高震主的威胁。汤和不能说话,但他眼神里的那种哀求和无奈,谁都能懂。他不是怕死,而是心里难平:几十年前,自己和朱元璋一路拼杀、分吃干粮、同生共死,如今朱元璋真的一个“兄弟”都不打算留下吗? 实际上,朱元璋和汤和之间的君臣情、兄弟情,早在明初创业那几年打下深厚基础。汤和曾救过朱元璋的命,多次在关键战役中做先锋,也有过被皇帝猜忌、训斥、甚至贬职,但从未背叛。朱元璋对汤和是复杂的:既信任又防备,既感激又恐惧功高震主的危险。到了这天,朱元璋站在床头看着汤和,他既是皇帝,又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汤和的眼神,像是追问,也像是告别——陛下,您真的一个不留吗?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就是这些兄弟,可打下江山后,为了稳固皇位,为了子孙后代,功臣们反而变成最大的心病。冯胜之死,就是一个警示:无论功劳多大,身份多高,哪怕是亲家(冯胜女儿嫁给朱元璋儿子),也难逃清算。 而汤和能够善终,并不是因为朱元璋特别仁慈,更不是因为君臣情谊超越一切,而是汤和懂得进退。早在1389年,汤和便主动请求退休,放弃兵权,把自己彻底剥离在权力斗争之外。他不仅不结党、不营私,还“自污”以避嫌,把儿女分散在不同地方,家中更是从不过问朝廷大事。甚至连自己生病,也绝不向外求情。 这样一位老人,到了生命最后几年,真正成了皇帝眼中“无害之人”。朱元璋不是没杀错人,但在汤和身上,他选择了放过。或许是出于愧疚,或许是觉得这个老兄弟实在“没威胁”,又或许是到了人生最后一站,朱元璋也不想再动手了。 这种悲剧,其实并非明朝独有。权力的顶端,总是孤独和多疑,哪怕是曾经同生死的“老朋友”,最终也难免成为牺牲品。明朝创业初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可天下一旦坐稳,亲情义气就让位于“皇家安危”。这是一种宿命,也是现实。#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朱元璋的最后一个儿子朱楠,是他那二十六个儿子当中最诡异的一个,因为他的身上有明显
【5评论】【3点赞】
天下无极
幸好汤和中风,否则杀了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