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实际上,陈圆圆当时并不在北京,并未落入李自成起义军的手中。 陈圆圆出生于苏州昆山,本姓邢,后随养母陈氏改姓陈。因家道中落,自幼被卖入梨园,凭借出众的容貌与才艺,很快成为秦淮八艳之一。 陈圆圆“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既能演唱《长生殿》等名段,又善舞剑,其才情与风姿令无数文人雅士倾倒。 崇祯十五年(1642年),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吴三桂以总兵身份镇守宁远,因军功获崇祯帝召见,短暂滞留北京。其间,吴三桂在国丈田弘遇的府中初见陈圆圆。田弘遇为拉拢吴三桂,将陈圆圆赠予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已是明末军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出身将门,父亲吴襄曾任辽东总兵,自幼习得一身武艺,20岁便中武举,凭借战功从游击一路升至宁远总兵,镇守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道屏障。 陈圆圆进入吴三桂府中后,并未如寻常姬妾般隐匿于后宅,由于她 “性警敏,通书史”,不仅能与吴三桂谈论诗书,甚至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吴三桂对她陈圆圆爱有加,常称 “此女非寻常风尘女子,乃吾知音也”。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东征,三月十七日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吴三桂正率领关宁铁骑驻守宁远,成为崇祯唯一可倚仗的机动兵力。崇祯连发三道圣旨,急召吴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率领大军西进,行至丰润时,却接到了北京失守、崇祯自缢的消息,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关于陈圆圆在此时的行踪,据《吴三桂纪略》记载,吴三桂因宁远局势紧张,已将陈圆圆等部分眷属迁往山海关附近的永平府。李自成攻破北京时,陈圆圆根本不在京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 “刘宗敏掳走陈圆圆” 等说法。 那么,“冲冠一怒为红颜” 的传说从何而来? 这与吴梅村的《圆圆曲》密切相关。诗中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的名句,以文学夸张的手法将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归咎于陈圆圆。 事实上,吴三桂曾一度考虑投降大顺。他甚至接受了李自成册封的爵位。 促使吴三桂改变主意的关键,是大顺对明朝降官的政策。李自成入京后,命刘宗敏主持 “追赃助饷”,对明朝官员严刑拷打,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关押,家产被抄没。 吴三桂在前往北京投降的途中,得知父亲被拷打、家眷被软禁的消息,怒曰:“吾家若此,何面目见人?” 此时的吴三桂,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绝境:西面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主力,东面是虎视眈眈的清军。 在多尔衮的步步紧逼下,吴三桂最终选择 “借兵助剿”,想要与清军联合击败大顺军。但这一合作很快演变为投降 ,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后,将吴三桂的部队编入清军序列。 吴三桂降清后,将陈圆圆寻回,带在身边。之后,吴三桂跟着清军一路攻伐,最后在击败西南的南明残余势力后,以“平西王”的身份,就藩云南。 在云南的日子里,陈圆圆的生活并非如传说中那般风光。随着吴三桂权势日盛,他广纳姬妾,对陈圆圆的宠爱逐渐衰减。 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的野心日益显露,陈圆圆曾多次劝谏,却被吴三桂斥为 “妇人之见”。 据《昆明县志》记载,陈圆圆见吴三桂 “潜谋不轨,知其必败”,遂主动请求出家为尼,在昆明城外的瓦仓庄玉佛寺削发为尼,法名 “寂静”。 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 年)发动 “三藩之乱”,自称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一度声势很大。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但不久后就病逝。吴三桂死后,其孙子吴世璠继位,但大势已去,败局难挽。三年后,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刎,妻子郭皇后投缳,残部6700余人投降,三藩之乱平息。 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史料记载不一。《觚剩》称她在清军破城前 “自沉于莲花池”;《云南府志》则记载她 “不知所终”;而在贵州岑巩县的马家寨,至今流传着陈圆圆在此隐居终老的传说,当地发现的墓碑上刻有 “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据考证 “聂氏” 正是陈圆圆的化名(“聂” 字由 “双耳” 组成,暗合 “邢”“陈” 二姓)。 无论哪种说法,都印证了陈圆圆在乱世中身不由己的命运,她始终是被裹挟的浮萍,从未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吴三桂的结局则早已注定。他背叛明朝、降清又叛清的反复行径,使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 “三姓家奴”。 有趣的是,清朝官修史书在记载吴三桂事迹时,刻意淡化了陈圆圆的存在,显然是为了避免 “冲冠一怒” 的传说影响对吴三桂 “叛明降清” 的定性。#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可实际上,陈圆圆当时并不在北京,并未落入李自
国际大碗说
2025-07-18 15:57: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