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负责人拒绝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

趣叭叭 2025-07-18 16:26:24

1938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报考黄埔军校,负责人拒绝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然而,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就成功被录取.....   1938年的春天,湖南衡阳的黄埔军校招生现场,来了一位格外显眼的报考者,她年近四十,穿着一双旧布鞋,鞋尖已经磨开,露出里面塞着的稻草,站在她身边的是个刚成年的少年,眉眼稚嫩,神情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坚定,他们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当她递上报名表时,在场的招生官都愣住了。   这是一位中年女性,要报考军校,本应在家相夫教子、照料家庭的年纪,她却站在这群年轻人中间,神色平静而坚定,这时候的湖南,正处于战火阴影下,大批青年奔赴战场,而她的出现,却显得格外突兀。   这位母亲名叫周咏南,出生在湖南祁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她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写字,还练过一身拳脚功夫,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的年代,她的家人倒颇为开明,允许她读书习武,她的字写得极好,是一手漂亮的颜体,常常让塾师赞不绝口,十几岁时,她已经能对对子、背诗文,在乡里小有名气。   成年后,她嫁给了同县的黄延庆,丈夫出身书香门第,家中世代务学,公公黄矞在民国初期曾是有名的书法家,婚后生活原本平稳幸福,不久两人就有了一个儿子,然而天有不测,孩子还未满周岁,黄延庆便因病早逝,那一年,周咏南刚满21岁。   突如其来的变故把她推入人生的低谷,她没有娘家可依,只能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困苦中摸索生活的出路,为了生计,她起初靠绣花、洗衣维持生活,后来又努力自学,最终在1934年考入衡阳含章女子中学,那时她已年过三十,成为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但她并不在意,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照顾孩子,咬牙坚持。   毕业后,她在祁阳县中心小学担任教师,她的工作认真负责,教书育人之余,还常常给学生讲家国道义,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成为有用之人,她原本想,就这样安安稳稳地教书,把儿子抚养成人,或许他以后能考个大学,当个先生,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的侵略步步紧逼,很快,战火蔓延到南方,人们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周咏南所在的村庄也没能幸免,飞机来的时候,她正带着学生在上课,爆炸声响起,她第一时间冲进教室,把孩子们一个个拉进防空洞,自己却被掉落的瓦片划破了手背,那次之后,她再也无法安心回到讲台。   外界的消息越传越紧张,湖南多地已经沦陷,周咏南白天教课,晚上听广播,报纸上写着淞沪会战的惨烈,写着多少青年死在了前线,她的心一天天沉下去,她想起了自己那早逝的丈夫,想起家破人亡的苦楚,也想起那些在逃难中哭喊的母亲和孩子。   她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去参军,不是送儿子一个人去,而是母子一同上阵。   她知道这决定很难被接受,她年纪大,身体不如年轻人,可她想得很清楚:这个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她不是没有恐惧,但更怕的是坐等家园沦陷,于是,她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着刚高中毕业的儿子,踏上了前往衡阳的路。   从祁东到衡阳,他们步行了三天,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有人推着破车,有人背着孩子,有人甚至抱着亲人遗体不肯放下,夜里,他们借宿在破庙里,母亲点起柴火,给儿子烘脚,自己却冻得通红,她把带的干粮一口口让给儿子吃,说自己不饿,其实她已经饿得头晕眼花。   抵达黄埔军校的那天,她的脚已经磨出血泡,鞋底几乎脱落,她递上报名材料的时候,负责招生的军官皱起眉头,表格上的年龄一栏写着“39”,这远远超出了规定的上限,更何况,她是个女性。   本以为这将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她的坚持和经历感动了在场的人员,她不仅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位曾经的教师,一个在动荡中依旧坚守信念的女性,最终,学校破例录取了她和她的儿子,成为黄埔军校第16期的特别学员。   军校生活并不轻松,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跑步、队列、射击、格斗,样样都不比男生少,她因为年龄偏大,身体反应慢,训练成绩常常垫底,但她从来不缺席,不请假,也不叫苦,鞋子破了,她用布条缠起来;腿酸得站不稳,她咬着牙撑过去,她知道,自己不是来“体验生活”的,她是来准备上战场的。   训练结束后,她和儿子被分配到了同一个作战单位,她申请前往前线,理由很简单:她不是来写文件的,她是来杀敌的,上级最初并不答应,后来实在拗不过她的坚持,而她的射击、急救、战术成绩也确实合格,便批准她随部队出征。  

0 阅读:118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