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反水,看完你就大概明白了。 公元263年,钟会受司马昭之命,以主帅身

肖龙奇闻 2025-07-19 17:48:22

钟会为什么要反水,看完你就大概明白了。 公元263年,钟会受司马昭之命,以主帅身份率军伐蜀,与邓艾分兵协作,最终迫使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灭蜀后,钟会与居功自傲的邓艾矛盾激化,遂诬陷邓艾谋反,趁机收编其军队,手握十万重兵,权势大增。 钟会这步棋,看似赢麻了。邓艾被他一道奏章就锁拿回京,蜀地的兵权、地盘,一股脑儿攥在了自己手心。十万精兵啊!放眼天下,除了洛阳城里的司马昭,还有谁比他更有分量?站在成都的城楼上,望着脚下险峻的蜀道,钟会心里那股子压不住的念头开始疯长:这地方,易守难攻,当年刘备能据此三分天下,我钟士季手握强兵,才名冠世,凭什么就不能割据一方? 他太清楚司马昭是什么人了。那个坐在洛阳相府里的权臣,疑心病重得吓人。自己立下灭国大功,又吞并了邓艾的部众,司马昭能睡得安稳?钟会越想越怕,与其日后回朝束手待毙,不如……一个危险的念头在他脑中成型。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帮手出现了——蜀汉降将姜维。这位蜀国最后的支柱,哪会真心投降?复国的火焰在他心里从未熄灭。姜维敏锐地嗅到了钟会的不安与野心。他不动声色地接近钟会,话里话外都在撩拨:“将军啊,功高震主,自古难全。看看文种、韩信的下场!您如今据蜀地之险,拥天下之强兵,司马昭能容您?不如……早做打算!” 姜维的话,句句戳中钟会的心病,像火星掉进了干柴堆。一个自负才高、忧惧被清算,一个国破家亡、矢志复国,两人的野心与绝望,在蜀地的阴霾下,瞬间达成了危险的默契。钟会反魏的决心,被姜维这把火彻底点燃了。 公元264年正月,寒冷的成都,一场惊天动地的叛乱爆发了。钟会动作极快,他搬出了“郭太后遗诏”这块招牌,声称司马昭篡逆,要奉诏讨伐!这借口找得实在拙劣又仓促,郭太后都死了好几年了,遗诏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在钟会手握重兵时冒出来?糊弄鬼呢!可钟会顾不得这些了。他迅速动手,把军中那些忠于魏国、不太听话的高级将领,像胡烈、丘建这些人,一股脑儿全关了起来,想用武力强行控制局面。 他以为掌控了将领就掌控了军队?大错特错!真正的危机,正从那些被关押的将领营帐中蔓延。钟会没料到,被他软禁的监军卫瓘,这个平时看似低调的文官,才是个真正的狠角色。卫瓘明白,硬碰硬是死路一条。他利用看守的松懈,偷偷写下手令,用尽各种隐秘手段传递出去。消息像野火一样在士兵中燃烧:“钟会要杀光北方来的将领!”“他要坑杀所有不听话的魏兵!” 恐慌瞬间炸营!这些士兵,家小都在北方,跟着钟会造反,那不是把全家往火坑里推?正月十八这天,愤怒绝望的士兵们像决堤的洪水,自发地冲向钟会的官署营帐。什么军令,什么主帅,保命要紧! 钟会和姜维,这两位自视甚高的“盟友”,此刻成了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们身边只剩下极少数亲信,面对汹涌的兵变人潮,抵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钟会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姜维这位蜀汉最后的支柱,就在这场由他们亲手点燃的兵变烈焰中,被乱兵砍杀。一场轰轰烈烈、看似谋划已久的叛乱,从举旗到覆灭,仅仅维持了几天,就草草收场,留下满地狼藉和浓重的血腥味。 讽刺的是,这场短命的叛乱,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钟会最惧怕的那个人——司马昭。卫瓘在收拾残局时,想起了还押在途中的邓艾。邓艾固然跋扈,可谋反是钟会诬陷的啊!但卫瓘转念一想,邓艾威望太高,脾气又臭,万一他回朝翻案,或者司马昭觉得他还有用……不行,夜长梦多!一不做二不休,卫瓘派自己的心腹将领田续,快马追上押送邓艾的囚车,就在绵竹以西,将这位灭蜀的头号功臣及其子邓忠,就地斩杀。邓艾至死,大概都想不通,自己没死在战场,没死在钟会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猜忌和灭口之下。 钟会、姜维死于乱兵,邓艾被冤杀。短短时间内,三个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就这样以极其惨烈的方式退场。司马昭在洛阳,恐怕长长舒了一口气。所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所有可能威胁司马氏权力的人,借着蜀地这场内乱,被一次性清理得干干净净。通往帝王宝座的道路上,最后的绊脚石,以一种司马昭自己都没想到的“高效”方式,被搬开了。仅仅一年后,司马昭进爵晋王。再十几年,他儿子司马炎便正式篡魏,建立了西晋。钟会的叛乱,像一道血色惊雷,短暂照亮了野心家的末路,最终却只化为司马氏皇权基座下,一块染血的奠基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肖龙奇闻

肖龙奇闻

人世风波不断,体味片刻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