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先进的导弹在基辅炸了三年,结果乌克兰高层们照样活蹦乱跳。 早在冷战年代,苏联就对可能爆发全面战争有过严密规划,特别是对基辅这种重要城市,建设了纵深极大的地下网络,德尼普罗夫地下设施深度超过百米,墙体厚度达到三米,用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些工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防一般轰炸,而是为应对极端情况,比如核战争。 这种深埋结构使得普通导弹即便命中,也很难真正破坏其核心区域,加上整个地下系统长度超过300公里,把重要建筑、地铁站、政府机关全都连在一起,还有专门供高层转移的地下铁路线,这也意味着哪怕外部建筑被击中,关键人物和作战指挥依然能够在地下继续进行。 战争开始后乌方对这套系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装上了新的通信系统,接入了外部情报支持网络,直接变成了现在的战时地下指挥部,这也是为什么俄军每次打击到目标,看起来精准有效,实际却没能阻断乌克兰的指挥系统。 俄军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炸过多次“空楼”之后,开始想方设法获取苏联时期的地下设施图纸,试图还原出基辅地底的真实结构。 但光有图纸远远不够,因为实际入口非常多,有些入口藏在居民区的地下室,有些则在工厂旧址或地铁深处,要精准识别哪个是军用、哪个是民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在战术调整之后,俄军曾成功打掉过一个地下指挥点,他们在掌握情报之后,先用高穿透导弹轰开地面,再用几十枚巡航导弹倾泻进入,才真正摧毁了部分深层目标,造成了乌方高层人员伤亡。 但这样的打击很难复制,因为大部分地下工事太深、太稳固,普通导弹根本打不透,更不要说要精准命中隐藏在几百米深处的指挥设施。 乌克兰在苏联遗产上得到了极大的庇护,这套地下体系不但提高了战争韧性,还成为俄军打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俄方尽管拥有相对先进的导弹技术,但在面对这种超大规模、高防护级别的地下工事时,确实也束手无策。 如今俄军虽然开始研究新的应对策略,比如加强钻地弹威力,训练特种部队进入城市作战,甚至规划专门对抗城市地下网络的战术,但这类行动从准备到落地都需要时间,而乌方地下系统已运营成熟、战时流程顺畅,对俄方而言这已经是个极难撼动的结构。 基辅的地下网络从一开始就成为乌方抗击的重要屏障,也逐渐暴露出现代战争中“地下纵深”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不仅是战术上的优势,也是战略安全上的保障。 这对俄军来说也算是一场教训,战争打到现在,空中的轰炸再密集,如果对方有一个稳固的地下指挥体系,那一切也不过是表面文章。 现代城市的战时防护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地面上的防御体系,关键时候地下空间的利用反而才是决定战时生存与反击能力的根本,基辅的经验会被更多国家认真研究,俄乌战争也因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战例模板。
俄军万枚导弹打不垮乌克兰?扒开表象才看懂这场"现代特洛伊战争"的真相俄1万多
【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