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的结果?二十多年前,央视大楼由荷兰建筑大师设计并建造,没想却被老百姓戏称

爱心扯体育 2025-07-20 20:33:41

崇洋媚外的结果?二十多年前,央视大楼由荷兰建筑大师设计并建造,没想却被老百姓戏称为“大裤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的天际线上,站着一栋谁都绕不开的建筑,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路过国贸时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不是哪家新开的地标商场,也不是豪华写字楼,而是那座已经成了“北京特色”的央视大楼。 大家都管它叫“大裤衩”,起得接地气,形象又直白。 其实,说起这栋楼,它的身世一点也不普通。时间回到2002年,那会儿北京刚申奥成功,全国上下都热火朝天地想着怎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 央视自然不能落后,一拍板,说要盖一座全球最牛的新总部。预算直接拉到了50亿,放在今天都是一笔巨资,更别说是二十多年前了。 为了搞出点名堂,央视不打算找本土设计师,而是放眼全球。于是各种国际建筑事务所蜂拥而至,最后选中了来自荷兰的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这人来头不小,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也算是建筑圈的顶流人物。 库哈斯一亮相就抛出了一个非常“前卫”的设计方案:两栋倾斜的塔楼在空中连接成环,看起来像两个歪着身子的巨人互相搭肩。 更夸张的是,这两座塔要在162米高空完成连接,中间那个“悬挑”的结构重达1.8万吨,相当于三艘驱逐舰被吊在半空中。 一开始,不少中国工程师都看懵了,这楼到底怎么盖?真的能站住吗?施工图拿在手上都不太敢动。 后来德国专家也加入团队,反复修改方案,为了让这座结构古怪的大楼能抗住8级地震,还特意在外墙加了一层钢筋菱形网格,就像给整栋楼穿上了防弹衣。 从2004年正式开工,到2012年全面投入使用,这座楼一共用了八年时间。 从外观看,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建筑奇观,但争议也从未停止。最早的问题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它长得像裤衩。这外号一出,就再也改不回来了。 很多人觉得,这么高大上的地标,居然叫“大裤衩”,实在有些掉价。但也有人说,能让老百姓看一眼就记住,这不正说明设计有特色吗?其实叫它“裤衩”,一点恶意都没有,只是北京人说话实在。 真正的大风波,是在2009年。有一本设计类书籍叫《内容》,里面竟然出现了几张疑似央视大楼的草图,而这些图被解读为带有不适隐喻,图纸中央视大楼的轮廓和女性臀部剪影重合。 这一曝光,立马引爆了舆论,不少人质疑库哈斯是不是“别有用心”,有人甚至上升到文化侮辱的层面,说这是对中国人民的玩笑。 库哈斯很快站出来回应,说这些图是被出版社随意选入的封面草稿,并不代表他本人意图。 他还特地在采访中表示:“我要是想搞隐喻,干嘛不直接画墙上?”可这话说出来,信的人不多,因为图纸白纸黑字印在书里,怎么解释都难撇干净。 那几年,围绕这座建筑的争论,简直像连续剧一样没完没了。有人骂它丑、造价高、毫无中国特色;有人觉得它技术领先,充满现代感;也有人把它当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试金石”。 支持的人说,大裤衩打破了传统高楼的“千楼一面”,结构创新、审美前卫,是全球化的产物。而反对的人则认为,这设计太反中国人的审美了,中国文化讲究对称、庄重、吉祥,而这栋楼怎么看怎么怪,还有些“不三不四”。 最尴尬的是,央视内部其实也有不少人对“大裤衩”的外形不太满意。一开始还想统一叫法,官方称它为“央视新址主楼”,可架不住大家都管它叫“大裤衩”,久而久之,这名字就成了正名。 更有意思的是,库哈斯本人似乎也被这场风波搞懵了。他后来在一次国外媒体的采访中,终于松口承认,设计确实藏了一些“隐喻”,不过并非刻意冒犯,而是希望在形式上做点探索,表达现代都市的张力。 但这番话一出,反倒更坐实了当初的质疑,很多人说:“你早干嘛去了?” 再说回央视大楼本身,这栋楼其实不仅是个造型特别的地标,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试验。它内部能容纳5000多名员工,演播室设在地下,领导办公室挂在高空,整体结构是个“闭环”。 设计师原本想通过这个结构让不同部门“多碰面”,结果不少员工吐槽说,上个厕所都得迷路。 而且清洁维护成本也不低,尤其是那层层叠叠的玻璃幕墙,每年要请专业团队上几十层楼擦玻璃,光这项费用就得几百万。 现在来看,央视大楼反映的不只是建筑上的大胆尝试,更多是中西方审美观念的碰撞。中国讲究“中庸”、“端正”,而西方常推崇“突破”和“挑战传统”。设计师想表达的,和老百姓看见的,中间差着一条河。 现在很多人说,央视大楼是“丑得出圈”,但出圈就说明它成功了。有人骂它像裤衩,有人说它像立交桥,有人嫌它花里胡哨,但谁都记得住它。

0 阅读:63
爱心扯体育

爱心扯体育

爱心扯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