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

烟雨评社 2025-07-21 13:54:37

2024年,浙江一女子反复发烧一年多,为了治病花了80多万不见效,结果来到义乌求医后,医生花了十几个小时研究她的病例,没想到,一个举动惊呆众人,却直接找出问题所在,女子感恩称她为再生父母。 有一种痛苦,经历过才知道心痛,生病了没钱治病,但更痛苦的是,有人有钱却治不好自己的病,这种身心双重折磨让一些人陷入深深的绝望深渊。 李女士的病,简直是闻所未闻,就连现代医学都束手无措,一个原本健康有活力的人,短短几个月里,身体就像被掏空了一样。 体重从128斤掉到90斤,连握住牙刷都很困难,可跑遍了省内所有顶尖医院,做尽了最昂贵的检查,诊断报告上却永远是那句冰冷的“未见明显异常”。 这场噩梦始于2023年的一场高烧。李女士的体温飙到39度以上,退烧药顶多管几个小时,接着就是更凶猛的热浪。随之而来的是全身肌肉关节的酸痛肿胀,让她彻夜难眠,汗多到能浸湿整张床单。 到了2024年初,她甚至开始咳血。这怪病像一台无形的机器,在半年内就把她榨干了,脸色灰败,形销骨立,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为了活下去,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家人带着她跑了浙江七家大医院,辗转于感染科、肿瘤科、神经内科。有医生甚至怀疑,这是心理压力过大引发的躯体反应。PET-CT、骨髓穿刺,这些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检查,她都做遍了。 希望一次次燃起,又一次次被“未明原因”的报告浇灭。这场求医之路,不仅耗光了家里80多万的积蓄,家人甚至开始变卖财产来支撑治疗。 钱花光了,身体却一天天垮下去,面对这个“查不出”的病,一家人彻底陷入了绝望。那三大袋沉甸甸的病历,堆在那里,更像是一部记录现代医学局限性的“失败史”。 就在李女士心灰意冷,打算放弃的时候,转机却在2024年3月悄然出现。他们抱着“再试最后一次”的心态,来到了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的风湿免疫肾脏科。在这里,她遇到了主治医师许彩青。 和以往的经历截然不同,许医生没有急着开新的检查单。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李女士先住下来,然后,她一个人把那几大袋重得像石头的旧病历,全部搬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许医生的办公室灯火通明。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静静地坐着,把那些积满灰尘的“失败记录”一页一页地翻看。她极其耐心地将李女士过去一年多所有检查报告里的异常指标,哪怕是最微小的波动,都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 血常规、炎症因子、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上百项数据,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升降趋势。最终,这些手写的笔记,写满了整整11页A4纸。 正是在这无数双眼睛都曾忽略的数据海洋里,许医生凭借她的耐心与专业,发现了一座关键的“灯塔”:李女士血液中的“血清铁蛋白”这个指标,长期高得离谱,峰值时甚至超过了正常上限的200倍。 这个指标通常只在严重感染、肿瘤或某些自身免疫病中才会如此异常。可是,之前的医生们或许因为它太过孤立,或许没能将它与其他零散症状联系起来,就这样让这条关键线索沉没了。 线索一找到,拼图便开始变得清晰。许医生将这个核心发现,与李女士反复高烧、炎症不退、口腔溃疡、手指遇冷变色等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症状串联了起来。 她甚至还注意到了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细节,患者指甲周围有轻微的脱屑。这个微小的皮肤变化,在风湿免疫科的专业知识体系里,恰恰是自身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信号。 当所有碎片被重新拼凑在一起,一个被反复错过的诊断终于浮出水面,成人发病型斯蒂尔病。这是一种临床上相当罕见的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反过来攻击自身而引起。 它的症状毫无特异性,极易被误诊为感染或肿瘤,确诊往往依赖的不是机器,而是医生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和专业敏感度。 病因一明确,治疗便有了方向。当针对性的免疫抑制药物注入李女士体内后,奇迹发生了。仅仅不到48小时,折磨了她四百多个日夜的高烧,竟然自己退了下去,体温稳稳地回到了37.2度。 这是她一年多来,第一次感受到身体的清爽。接下来的日子,李女士一天比一天好。她胃口开了,力气回来了,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三周后,她带着红润的面色走出了医院。 出院那天,李女士看着前来查房的许医生,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冲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哽咽着说:“许医生,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许医生只是温和地拍了拍她的手,平静地回答:“看好病,是医生的本分。” 花了80多万的顶尖设备没找到答案,最后解开谜题的,反倒是医生不计成本的时间投入和那11页手写的A4纸。 在医疗行业中,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关心患者,理解他们的痛苦与需求。患者能够遇到这样的医生,确实是幸运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生能够学习,让患者能够更加的信任。 信源:美丽浙江《谢谢你,挺身而出的医生》——新华网

0 阅读:4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