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西安的几位农民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听到上方传来异响,他们抬头一看,竟然发现两枚“炸弹”一样的东西直直朝地面坠落,紧接着,又看到一架飞机向田地急速俯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6月19日上午九点,西安东郊的麦田里,几个农民正弯腰割麦子,阳光晒得人睁不开眼,热气从地面往上翻,锄头在泥土里翻出的声音时断时续。 突然,几声异响从天上传来,声音低沉又急促,仿佛有什么东西正穿过空气,几个人本能地抬起头,天空中出现了两个黑点,拖着白烟迅速下坠,后面紧跟着一架歼-7战斗机,姿态不稳,向田地俯冲而来。 这架飞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试飞员王冠扬驾驶,那天他执行的是一项导弹测振任务,测试导弹挂载状态下飞机的飞行震动数据,王冠扬从阎良起飞后,飞机很快爬升至8000米。 他按照预定步骤进行平飞、转弯、加速等多个动作,原本一切正常,当他关闭加力,减小油门准备下一阶段测试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一股浓烈的煤油味。 警报灯开始闪烁,仪表盘上的发动机转速指针快速下滑,发动机停止工作,飞机失去了动力。 王冠扬尝试重新启动发动机,没有任何反应,他拉动油门杆,但油门死死卡住,飞机开始下坠,高度迅速减少,他判断应该是燃油泵或导管发生故障,这类情况一旦出现,几乎不可能在空中恢复动力。 按照规定,飞行员此时应立即跳伞,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飞机上安装了尚未完成试验的数据设备和两枚未启封的导弹,更重要的是,飞机下方是人群密集的工业厂区和村庄。 飞机继续下坠,正常情况下,如果选择顺风迫降,能更接近跑道,成功率也更高,但那条航线正对着附近的工厂,厂房密布,人员众多。 他决定拉杆转向,从另一侧逆风迫降,这个动作让飞机的失控风险加剧,转弯完成后,飞机高度已掉至1000米,王冠扬努力控制方向,希望在地面找到一块空旷地带。 他的视线扫过地面,前方是一片麦田,看起来平坦,但左侧是村庄,右侧也是村庄,中间那片麦田并不宽裕,迫降极可能殃及村民,他继续调整方向,争取让飞机在两个村子之间落地。 他果断将机翼下的两枚导弹投下,落点正好在空地上,导弹没有爆炸,但砸出了两个大坑,就在飞机逼近地面几十米时,他注意到左侧田埂上还有几位农民,他强行拉平机头,飞机贴着麦穗滑过,带起一阵麦浪。 前方是一排高压电线,这类高压线塔高数十米,导线横贯麦田上空,他设法再一次调整姿态,避开电线。 飞机擦着电线杆子飞过,机腹几乎接触到田面,最终,飞机在一片刚收割过的麦茬地里落地,从着陆点一路滑行,犁出一条超过170米的长沟,飞机机身在巨大冲击下断裂,尘土四起。 地面上的农民在确认飞机停下后,才慢慢靠近机身,驾驶舱内的王冠扬身受重伤,脸上和身上多处被玻璃划破。 飞机下半部严重变形,座舱盖也已经弹飞,他的腰部被卡在座椅和仪表盘之间,脊柱受损,意识尚存,他随后被送往医院,诊断为腰椎粉碎性骨折、骶骨裂伤、软组织挫伤等多处重伤。 事故发生后,空军派出专人展开调查,根据事故分析报告,飞机的燃油泵因密封结构老化,导致燃油泄露,继而发生发动机空中停车。 这是一次突发且极为危险的重大飞行故障,事后,空军对歼-7的燃油系统进行了全面排查与改进,增加了冗余密封设计,提高了整机的安全等级。 王冠扬由于表现突出,被空军授予一等功,并获评“雷锋式飞行员”,他在疗养近两年后重返飞行岗位,继续参与后续科研试飞工作,直至1987年正式退休。 那年夏天的迫降没有造成地面任何人员伤亡,飞机上大部分核心部件也得以保存,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了依据。 麦田早已变成了城市新区,但当年的那道飞行划痕,至今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事故,而是一位军人用生命对责任作出的回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王冠扬:雷锋式的飞行员——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77年,西安的几位农民正在田里干活,突然听到上方传来异响,他们抬头一看,竟然
如梦菲记
2025-07-21 15:54: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