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黑龙江一校长晨跑时,突然被一学生拦住:“请你供我读书!”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但在7年后,他却偷偷搬了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深秋的早晨,黑龙江鸡西的一所中学操场上弥漫着寒雾,天刚蒙蒙亮,校园里空无一人,张洪生穿着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像往常一样沿着跑道跑圈。 他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已经五十多岁了,坚持晨跑十几年,从不间断,跑到第三圈的时候,一个瘦弱的身影突然从跑道边的雾气中冲出来,跪倒在他面前。 跪着的是王振宇,一个曾在校就读但消失了一段时间的学生,他穿着一件颜色发旧的棉衣,袖口开了线,鞋底磨得几乎贴着地面,脸上冻得通红,头发打结。 他没有多说话,整个人像是随时可能倒下,张洪生认出了这个孩子,知道他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在几个月前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弟妹由亲戚照顾,那之后他就没再来上课。 王振宇的情况张洪生略知一二,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性格不算张扬,却特别要强,父母去世后,他曾试图辍学打工维持生活,去了南方,但年龄小、没技能、吃不饱、睡不好,连暂住都成问题。 回到家乡时,他身上只剩下一身衣服,那天早晨,他赌上一切来找校长,张洪生当时没说什么,只是把他带回了家,让他坐下吃了顿热饭,然后第二天就让他回到了教室。 张洪生知道供一个学生继续念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对他这个已经家徒四壁的人来说,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年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小儿子从小精神状况不好,每月药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妻子为照顾小儿子早就辞了工作,家里一切开销靠他一个人,他的工资不高,校内还有不少经费缺口,有时自己垫钱补教辅材料都没人知道。 可面对王振宇,他没犹豫太久,他没有把这些事告诉别人,只是在工资里每月扣下一部分,给孩子交了学费和生活补贴。 为了避免王振宇觉得是接受了私人恩情,他向学校报了一个匿名助学金名额,让政教处按月发放补助,吃饭的时候,他和妻子常常让王振宇来家里一起吃。 饭菜很简单,有时是白菜炖豆腐,有时就是馒头就腌萝卜,唯一的肉菜,夫妻俩常常夹给孩子吃,他们说得轻描淡写,好像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王振宇读书特别拼,他知道这份机会得来不易,早晚都泡在教室,书包里是别人不要的旧书,他把短铅笔尾端缠上竹签继续用,穿着破旧的棉鞋在没供暖的教室里写题,手上冻疮裂口,用毛线缠着。 他几乎没缺过一节课,每次考试后都去教务处查排名,看到自己进步会偷偷记下来,有人说他太较真,但他不理会,他觉得只要能撑住,就不算输。 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高三,学费又涨了一些,张洪生开始晚上出去兼职,在市里一家夜校讲课,每天晚上骑自行车来回四十多里地,他不告诉王振宇自己在兼课,只说最近忙。 妻子有时候会陪着熬夜等他回来,顺便给他热饭,等王振宇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那年,张洪生拿出录取通知书,手一直在抖,他高兴地把那纸放在玻璃桌面下,像放了张全家的合照。 大学学费是一笔大开支,张洪生咬咬牙,把自家的两室一厅房子卖了,那是他攒了二十多年才买的房。 卖房那天正好下雨,家里人收拾东西的时候,小儿子情绪失控,打翻了电视和玻璃柜,张洪生和妻子蹲在碎玻璃里,一边捡一边流泪。 搬去郊区的平房后,他们用塑料布糊窗,炉子是邻居淘汰的旧货,取暖靠拾来的煤渣。 王振宇上大学四年,每逢寒暑假回来都试着找校长帮忙干点杂事,张洪生总是让他回家看弟妹。 孩子没看出来屋子越来越破,窗户缝越堵越厚,他寄钱回来想帮校长分担,被退回了,他打电话问原因,张洪生只说学校有新政策,不需要他管。 等他大学毕业那年,回到校长家,才发现门换了锁,邻居说张洪生搬走了,没人知道他去哪了,他尝试联系,找过老同学、老教师,都说联系不上,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忽然从生活中彻底消失。 他一边工作,一边寻人,后来参加一个公益节目录制时,在一段采访片段中看到了张洪生,镜头里的老人穿着毛呢旧衣,正在给几个工人孩子讲作文,他的声音老了,但他说话的方式没变。 他赶回鸡西,找到张洪生的时候,老人正在削土豆,屋里光线昏暗,灶台上是一锅未煮的咸菜粉条。 墙角堆着几瓶药,桌上摆着一本翻旧了的教案本,旁边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王振宇大学毕业时和他合影的那张,两人肩并肩笑着。 那天之后,王振宇每月都会寄来一点钱,但没有落款,也从未再打扰张洪生,他说服学校在老校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不刻名字,只刻一句话:愿每一个孩子,在最艰难的时候,都能被坚定地托起。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官网《“让爱的阳光把世界照亮”——王振宇励志分享》
拿了奖学金有必要分给室友吗?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