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令人没想到的是,女孩上岸

如梦菲记 2025-07-21 16:54:26

1972年,21岁的知青李文忠救了一名11岁的落水女孩,令人没想到的是,女孩上岸后,却郑重严肃地对他说:“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后,立刻就嫁给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夏天,陕北黄土高原的天气异常闷热,刘家沟村外的小河涨水,浑浊的水流拍打着两岸,那天中午,正在玉米地里锄草的李文忠听见村口有人喊,说是小姑娘掉河里了。   他顾不上擦汗,放下锄头就往河边跑,河水湍急,几个大人急得围在岸边直跺脚,水中那个小小的身影不停挣扎,红头绳时隐时现。   李文忠没多想,跳进水里,逆着水流摸了过去,几次被冲得站不稳,也曾差点撞上河里的石头,他用尽全力拉住了女孩的胳膊,把她拖回岸边,自己却被水流带出老远,挣扎着抓住岸边一根柳条才爬上来。   那年他二十一岁,来自北京,是下乡插队的知青,干起活来不讲条件,别人怕臭,他能不歇气地挑粪上田,别人午饭吃不饱,他把自己的一半给体弱的队友。   他从不计较,谁家有急事,总第一个跑去搭把手,村里人从开始叫他李知青,慢慢改口喊他“文忠娃”,那年头,生活不富裕,人心却实在,谁踏实干活,大家都看得出来。   落水的女孩叫刘俊霞,是村里人,她的家就住在知青点后面一孔窑洞,自那以后,她常往李文忠屋里跑,偶尔带着几个热土豆,有时是一把杏子,知青点里条件差,常年吃不饱,她省出一点带给他。   还有一次,她攥着一本磨旧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是她用自己攒下的几个鸡蛋和村口收破烂的换的,李文忠接过书的时候,沉默了很久,他已经很久没摸过书了。   知青下乡几年后,开始有人陆续返城,1974年秋天,村里几个北京来的知青被点名通知返程,那晚李文忠没睡,一根接一根地抽着旱烟,坐在窑洞前发呆。   第二天清晨,刘俊霞出现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条,她站在墙角,不说话,眼圈红着,把纸条塞给他转身就跑了。   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几句话,说他答应教她打算盘,不能说话不算数,李文忠没回话,把纸条夹进了自己的日记本里。   回到北京后,李文忠进了一家钢铁厂,厂里活重,他整日穿梭在车间和宿舍之间,从陕北寄来的信,他一封封拆开,每封信上都写得密密麻麻,内容多是她的学习、地里的庄稼、村里的新鲜事,他从没回过一封,但那些信他都留着,用绳子捆好,放在箱底。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李文忠也报了名,白天上班,晚上点煤油灯看书,第二年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北京那所重点高校,入学不久,他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那是一张干净的脸,神情一如他记忆中的坚定,那一刻,他没有说话,只是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后来,他知道,刘俊霞比他早一年考进这所学校。   他们没有刻意亲近,时间过去那么久,各自都走了很长一段路,但从那个秋天开始,他们会一起吃饭,晚上在图书馆坐到关灯。   她还是不多话,总是先看他一眼,再开口,他慢慢习惯了有人在身边照应,也习惯了在饭桌边放一双筷子。   大学毕业后,他们结了婚,婚礼很简单,一间单位分的小房,两张拼起来的床,一张桌子上放着两杯糖水。   那天,她拿出一件用报纸包着的旧东西,是那双她十五岁时缝的布鞋,尺寸换过三次,线也换过几回,鞋底磨得平整光滑,他没说话,只是从抽屉里取出那张纸条,纸边已经磨出了毛边。   他们后来去了西安,工作稳定下来以后,每年暑假都会回刘家沟住几天,村外那条曾经救人的河流已修成石桥,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三个字,是村里人提的名,叫“文霞桥”。   他们的孩子已长大,各自成家,他们依旧会在夏天回到那个土坡上,在石桥边坐一坐,偶尔有路过的年轻人问起那桥名的来历,她就笑着看一眼丈夫,不说话。   他扶着她的手,慢慢往村里走去,像许多年前一样,脚下还是那片黄土,桥下水声不急,风吹动老槐树,树叶沙沙地响,夏天还长,他们回家的路也还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陕西日报《知青往事:黄土高原上的北京娃》 人民网陕西频道《陕北知青口述史:我们的青春在延安》 央视新闻《纪录片讲述特殊年代的真挚情感》

0 阅读:4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