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他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特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杨得志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到任不久,他安排了一次下乡视察,目的地是荆州附近的几个老区县,他想趁这个机会看看当年一起打过仗的老战友,在地方陪同下,他参加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 会上,一些地方干部带来了退役老兵,与杨得志一一见面,老人们衣着朴素,但精神不错,杨得志一眼就认出几个熟面孔,寒暄过后,他站起身,向人群扫视了一圈,问有没有人知道李祥的下落。 负责接待的干部一时沉默了,有干部附在他耳边低声解释,说这个人情况复杂,不好安排见面,杨得志脸色一沉,要人马上查清楚。 他记得李祥是红一军团一团一营的营长,在大渡河那一仗里冲在最前头,枪打光了就抡船桨,带着全营的人从河对岸杀上来,这个人要是出事,他必须知道原因。 几天后,荆州市派人去了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找到了这个叫李祥的老人,实际上,他原名侯礼祥,是个地地道道的江陵人,那时候他已六十出头,住在一间破旧土屋里,靠做篾器和村里偶尔接济过日子。 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只有一张旧床、一口黑锅、一堆晒干的竹条,走访的人回来汇报说,老人没有工作,也没有地,三顿饭都难保。 杨得志听完沉默许久,他派人调阅旧档案,又给在北京的几位老同志写信询问情况,很快,杨勇回信确认,侯礼祥在红一师时任过十三团团长,是有名的敢死队头目,身上带着几处伤。 档案上确实有他的信息,只是名字有误,登记成了“李祥”,而地方上一直以“侯礼祥”身份管理,导致无法核实,他的材料早年遗失,又没能恢复关系,长期被划为“历史不清”的对象。 在地方,侯礼祥的身份是个难题,解放初期,他填表时报了自己是红军,可没有证件;又说自己曾任伪联保主任,理由是潜伏工作,但也没人能证实,县里只按他自报情况记录,列入“存疑人员”。 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时,他不敢多说一句话;后来搞阶级划分时,他因为“有过伪职”被归为下中农,分粮分地都排在后头,村里人背后叫他“特务李”。 他儿子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上学被拒了几次,侯礼祥自己常年做些编筐、打篾的小工,日子清苦,但从未离开过村子,他向县里写过三次申诉信,都没有结果。 1961年国庆节,他蹲在灶台边,写了一封信寄往北京,说自己是红军退伍干部,希望老部队能帮他恢复身份,两个月后,他真的收到了杨得志的回信,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句“我记得你”。 从此,两人通信了几次,但从1962年起突然断联,那几年国内外局势紧张,部队调动频繁,他怕连累老领导,再没写过信。 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后,立即重启此事,他在调查报告上签字,确认“李祥即侯礼祥,确系红一团一营营长”,又找了当年红军老领导联合作证,材料整理妥当后送至荆州地委审查。 1975年初,县委派人来到侯垱村,在村口贴出了公示,恢复侯礼祥的老红军待遇,并按团级干部标准发放生活补助,他被安排住进新屋,卫生所给他建立了健康档案,每月有医生上门看望。 当天,村干部在祠堂里宣读通知,几十个村民围在门口看热闹,侯礼祥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背挺得笔直,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前。 通知读完后,他抬起右手,向县里干部敬了一个军礼,村里有年轻人不明所以,老人们都站在一边点头,那年冬天,他领到了第一笔生活补贴,交给了媳妇,说以后日子不愁了。 侯礼祥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住在村里,身体渐差,但生活安稳,他没再复员当干部,也不愿搬进城,他偶尔讲起打仗的事,但从不主动提当年受过的冤。 他活到了1991年冬,临终前神志清楚,嘱咐家人把那封杨得志的回信收好,他说自己这辈子值了,终于能做回自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失踪的红军团长侯礼祥(之一)——中华侯氏网
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
如梦菲记
2025-07-21 16:54:30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