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毛主席的一张珍贵留影,虽已到晚年,仍面容慈祥! 1893年冬,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家中泥墙青瓦,屋前稻田连绵,屋后青山环绕,生活清贫却不失温馨。他的父亲毛贻昌是个勤劳的粮商,家境在村中尚可,拥有约3.5亩稻田并雇有长工;母亲文七妹温柔慈爱,信佛虔诚,对他影响深远。八岁时,他进入韶山小学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却对教条颇感厌倦,常与老师争辩。十三岁辍学后,他在田间劳作,夜晚挑灯自学,尤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这些书激发了他对英雄事迹的向往。 1910年,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接触新式教育,开始阅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书中批判清廷腐败的思想点燃了他的改革热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投身湖南新军,短暂从军半年,亲历推翻清朝的浪潮。此后,他回到长沙求学,1919年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期间与友人创立新民学会,受五四运动启发,逐渐倾向马克思主义。1921年,他参与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此投身革命事业。 此后,毛泽东全身心投入革命,领导秋收起义,建立江西苏维埃根据地。在长征的艰难跋涉中,他展现卓越战略眼光,确立了党内领导地位。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八路军抗击日寇,赢得了广泛支持。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篇章的开启。他的诗词如《沁园春·雪》、著作如《论持久战》,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人民福祉的坚定信念,成为指引革命的方向标。 在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中,晚年的毛泽东端坐在中南海书房的一把藤椅上。书房简朴,木质书架上摆满泛黄的书卷,既有马克思主义著作,也有《资治通鉴》等中国经典。墙上悬挂一幅中国地图,边缘卷曲,标注点缀其上,像是他反复凝视的见证。他身着灰色中山装,衣襟微敞,手握一本书,指尖停在某一页。他的头发花白,脸庞布满皱纹,却带着一丝温暖笑意,眼神清亮深邃,透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尽牵挂。 这张照片定格了他的瞬间,却承载了无数故事——那些为国为民操劳的日夜,那些为民族复兴奔走的岁月。他的微笑如冬日暖阳,传递着对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不仅是一张照片,更是历史的见证,展现了他作为领袖的风采与对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 尽管政策变迁,毛泽东的遗产仍是国家身份的核心。他的著作继续被传颂,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着后代。每年12月26日他的诞辰,各地举行纪念活动,学校将其思想纳入课程,确保新一代了解他的贡献。那张晚年照片常被用作官方出版物的插图,象征着他的智慧与领导力。 这张照片自拍摄以来,成为标志性图像,记录了毛泽东的个人历程和中国在他的领导下的巨变。它不仅是领袖的私人瞬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随着中国崛起,它提醒人们那段奠定今日繁荣的历史。对许多人而言,这张照片唤起对这位带领国家走过动荡岁月的领袖的敬意。它如同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人们缅怀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伟人之一。 毛泽东的愿景——建设强大中国,正在实现。他的精神如灯塔,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这张珍贵留影不仅定格了历史一瞬,更承载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成为指引中华儿女前行的永恒象征。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朱德应邀参加,朱德刚一走进
【3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