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赶紧解释:

优优谈过去 2025-07-23 10:07:19

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赶紧解释:“他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特务!”[凝视] 1974年秋天,湖北江陵县张家村的稻田里,62岁的侯礼祥正在收割晚稻。村里来了几辆军车,带队的是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 杨得志握住侯礼祥布满老茧的手,眼眶湿润了。1935年5月,正是眼前这位老人带领红一团一营强渡大渡河,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 侯礼祥的经历折射出那个年代许多老红军的命运,1922年出生于江陵县贫农家庭,15岁参加红军,因识字在部队当了文书。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湘江战役中负伤仍坚持行军。 强渡大渡河是他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1935年5月24日晚,他率领17名战士冒着对岸守军的密集火力划船渡河。船到江心时,敌人机枪扫射打断了桨,战士们用枪托当桨继续划行,终于在安顺场北岸建立滩头阵地。 腊子口战役中,侯礼祥再次担任尖刀排长,面对70度陡坡,他把手榴弹绑在身上,带头攀岩。战士们用绑腿布连成绳索,一个拉一个爬上山顶,从侧后包抄守敌,为主力部队打开了北上通道。 1936年,24岁的侯礼祥升任红一军团某团团长,然而1939年在山西作战时,他右腿中弹导致膝盖粉碎性骨折。组织决定让他回乡养伤,给了他一只装有任命书、党员证明和200块大洋的皮箱。 回乡途中,侯礼祥在汉口码头遭遇日军轰炸,混乱中皮箱不知所踪。没有任何身份证明的他,只能以普通农民身份回到家乡。 1940年,江陵地下党组织找到侯礼祥,安排他打入当地保安团搜集情报。然而1941年皖南事变后,上级联络员被捕叛变,侯礼祥与组织彻底失去联系。 解放后,侯礼祥多次寻找组织,但因缺少证明材料和证人,申请始终未获批准。村里人只知道他在保安团待过,渐渐有了“国民党特务”的传言。 据湖北省民政厅1970年统计,全省有387名老红军因战争年代档案遗失、证人牺牲等原因无法恢复身份。他们大多在农村务农,生活困难。 197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妥善安置老红军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甄别,不能让革命功臣流血又流泪。湖北省成立专门工作组,逐一核查失散老红军情况。 杨得志的到访加快了侯礼祥身份确认进程,经查阅中央红军长征史料,找到了他参加强渡大渡河的记录。1975年初,侯礼祥正式恢复老红军身份,享受相应待遇。 当地政府为他修缮了住房,每月发放120元生活补助,这在当时农村已是很高的待遇,普通农民月收入不过20元左右。 晚年的侯礼祥经常到学校讲革命故事,他会带上那枚补发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章”,给孩子们讲大渡河的湍急水流,讲战友们用身体挡子弹的情景。 1983年,侯礼祥因病去世,享年71岁。弥留之际,他让儿子把那枚纪念章交给村小学:“让娃娃们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侯礼祥的故事并非孤例,江西瑞金的钟发财、福建长汀的赖春风等老红军,都有过类似遭遇。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历史不该遗忘任何一位为国家付出的人。 你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兵?   信源: 失踪的红军团长侯礼祥(之一)——中华侯氏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