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急眼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波览历史 2025-07-23 10:10:04

美国这次急眼了!不是因为火箭没升空,而是中国空间站里竟没有一个英文,全是中文!   太空探索稳步进行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波澜——中国空间站内部“只用中文”的设计,竟让美国媒体和部分官员坐不住了。   这一幕,令美国媒体直呼“自我封闭”,更有官员公开质疑:中国为何不遵守“国际惯例”,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   事情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1年。那一年,天和核心舱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入实质性阶段。   随即美国部分政治人物和媒体开始质疑,中国空间站内部为何没有使用英语标识。他们声称,国际空间站等多国合作项目中都广泛使用英语,认为中国应当“入乡随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中文不具备“国际通用性”。   一时间,美国媒体、论坛乃至“问答网站”上纷纷出现了批评声音,称中国此举“不合时宜”,甚至是“语言民族主义”。   一些观点直指中国正在“切断同国际科学界的沟通通道”,将空间站打造成“封闭系统”。   然而事实的全貌远比这些片面言论复杂得多。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独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相继出台多项法案,限制中美之间的航天合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11年的《沃尔夫条款》,明确禁止NASA及其资金接受方与中国航天机构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正是这道禁令,让中国被彻底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   面对这样的封锁,中国没有止步。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天宫”空间实验平台,再到如今的天和、问天、梦天三大舱段,中国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太空道路。   每一次发射,每一个舱段的对接,都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空间站使用中文,既是技术条件的自然选择,也是文化表达的正当体现。   2022年,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形成“L”字构型,随后梦天实验舱升空,组成完整的“T”字结构,空间站内部空间布局达到6室2厨2卫的规模,可容纳6名航天员长期驻留。   整个系统几乎完全采用中文操作界面,从按钮功能到操作手册,从语音系统到提示界面,全部基于中文设计。   这种全中文化的配置不仅提高了航天员操作的效率,更能在关键时刻确保指令传达无误。   早在空间站建设初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决定采用全中文系统。   在地面训练中,航天员接受的所有操作指导、模拟训练、应急预案,均基于中文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减少翻译环节,降低误解风险,提高响应速度。   在高风险的太空环境中,语言的准确性事关生死,中国航天人深知这一点。   而今当中国空间站日益完善,不少国家纷纷表达合作意向。   据报道,已有17个国家向中国提交科研项目申请,并开始接受相关培训。欧洲航天员马蒂亚斯·毛雷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经能够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未来希望能登上中国空间站。   这一表态不仅打破了“语言障碍”的偏见,也彰显了中国空间站的开放态度。   面对中国空间站的迅猛发展,美国国内的焦虑情绪愈发显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比尔·纳尔逊在2024年一次采访中承认,NASA希望能与中国展开合作,但“跳探戈不能只有一个人”。   一句话,道出了美国的尴尬处境。曾经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如今却发现,中国已拥有自己的太空平台。   此外国际空间站本身也并非“全英文环境”。早在苏联时期,礼炮一号空间站就使用俄语;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使用英文;而国际空间站长期采用英语和俄语双语操作。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使用中文为何就成了“不合规”的表现?   美国媒体对中国空间站“只有中文”的质疑,背后其实隐藏着对中国航天崛起的焦虑。长期以来,英语在国际科技界的主导地位让西方国家习惯了“话语权”。   如今中国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语言使用上也展现出独立性,这种变化让一些人感到不安。   但中国从未拒绝合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多次重申,空间站对全球开放,欢迎各国参与合作。中国愿意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太空交流。   国际空间站预计将在2031年退役,届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的长期载人科研平台。   未来更多国家科学家可能必须熟练掌握中文,才能在“天宫”中开展研究。这不是语言的强制,而是现实的选择。 参考资料:参考消息——中文成“太空语言”折射中国影响力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