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瑟找到李宗仁,愤怒地说:“我一再强调乘胜追击日军,你为何不动?”[凝视] 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中德军事合作出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瑟主张乘胜追击,而李宗仁坚持适可而止,两人的分歧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台儿庄战役从3月16日打到4月7日,中国军队付出巨大代价换来了抗战以来第一场正面战场大胜。据当时的战报统计,日军第10师团伤亡约1.6万人,第5师团损失也超过8000人。 然而胜利的代价同样惨重,参战的中国军队伤亡接近3万人,其中第2集团军损失最为严重。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中国军队中装备相对较好的精锐部队。 法肯豪瑟建议继续进攻的理由看似合理,从纯军事角度看,趁日军立足未稳扩大战果确实是标准战术。但李宗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 首先是补给问题,台儿庄地区远离中国军队的后勤基地,而日军可以通过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快速调动兵力物资。继续深入只会让中国军队陷入更加不利的补给态势。 其次是兵力对比,日军在华北和华东都有重兵,一旦中国军队孤军深入,很容易被包围。事实证明李宗仁的判断是正确的,仅仅一个月后日军就集结了近30万兵力发动徐州会战。 中国军队虽然在台儿庄获胜,但主要依靠的是步兵近战和巷战优势。一旦进入开阔地带,面对日军的坦克、飞机和重炮,中国军队很难占到便宜。 德国顾问团对中国战场的理解确实存在局限性,他们习惯了欧洲战场的作战模式,认为胜利后应该立即扩大战果。但中国战场的地理环境、后勤条件和敌我实力对比都与欧洲截然不同。 李宗仁的战略眼光在后来得到了验证,台儿庄战役结束后,他开始有计划地收缩兵力,为即将到来的徐州会战做准备。虽然最终徐州失守,但60万中国军队成功突围,为后续的武汉保卫战保存了实力。 这场分歧反映出中外军事思维的差异,德国军事顾问更注重战术层面的得失,而中国指挥官必须考虑整个战争的大局。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保存有生力量比一时的战术胜利更加重要。 德国顾问团在华期间提供了宝贵的训练和建议,对中国军队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文化背景和战略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具体战术运用上产生分歧。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不仅在于军事胜利,更在于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从这个角度看,适时停止进攻保存胜利成果,可能比冒险追击更符合当时的战略需要。 有网友说:“看完台儿庄战役的细节,眼泪直接飙出来!一个营的士兵为抢清真寺制高点几乎全牺牲,墙上94个弹孔到现在还能看到,这才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啊!” “李宗仁不追残敌被德国顾问骂?键盘侠闭嘴吧!当时国军伤亡5万,日军缩进石头房子当堡垒,追上去送人头吗?老蒋后来调60万人堆徐州才是昏招,差点被日军包饺子!” “最扎心的是台湾课本删了台儿庄大捷……台北老夫妻来山东旅游,说孩子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两岸共同的记忆被割裂,太痛心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军事决策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政治和战略环境,李宗仁选择见好就收,体现了一个成熟指挥官对复杂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 这个历史细节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面对强敌时,是应该冒险追求更大胜利,还是稳妥保存已有成果?您认为李宗仁和法肯豪瑟谁的判断更正确?如果您是当时的指挥官,会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信源: 人民网、《大众日报》
1964年2月,泰国军方缴了最后一批国民党残军的械,结果泰方前脚刚走,泰匪武赖温
【58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