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所以只要美国军援的导弹打到俄罗斯本土,那么一场真正的大戏和好戏也就拉开了帷幕,核战恐怕就提上了日程,正如普京所言“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那地球还有什么意义”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确实在乌克兰问题上展现出了政策的反复性。2025年7月,他先是宣布与欧洲盟友达成协议,由欧洲承担费用向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但随后又因五角大楼擅自暂停部分军援而陷入混乱。
这种反复无常的风格,让人不禁想起他当年在“电话门”事件中暂停对乌援助的操作。
不过这一次,他的态度似乎更倾向于对俄强硬,甚至宣称若俄乌冲突50天内无法结束,将对俄罗斯及能源贸易伙伴征收100%关税。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美国对乌新军援计划仍聚焦防御性武器,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等,这些武器虽然有助于保护乌克兰民众,但从根本上无法改变前线军力对比。
而且,欧洲和美国现有的武器库存决定了短期内能向乌克兰提供的现货武器数量非常有限,新武器从生产线运抵战场可能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德米特里·苏斯洛夫就曾表示,他们不相信欧洲和美国能在短期内提供大量武器,也不相信特朗普的举动能改变前线战事。
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是呼吁对话,反对单边制裁。2025年5月,中国与巴西发表联合声明,欢迎普京开启和平谈判的提议,并希望俄乌双方尽快开启直接对话。
6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也敦促俄乌保持和谈势头,支持一切通向和平的努力。这种立场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不矛盾。
例如,中俄合作的亚马尔项目,每年可生产1650万吨液化天然气,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中国通过这种方式,在经济上与俄罗斯深度绑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俄罗斯的支持。
至于美国军援的导弹打到俄罗斯本土的可能性,目前来看,虽然德国等北约国家取消了对远程武器射程的限制,允许乌克兰使用“金牛座”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但美国直接提供的ATACMS导弹数量有限,且主要用于打击乌克兰被占领土上的俄军。
俄罗斯对此反应强烈,不仅修改了核学说,授权使用核武器应对大规模常规攻击,还试射了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普京更是多次警告,如果俄罗斯的生存受到威胁,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
不过,俄罗斯的核威慑政策也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普京宣称“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那地球还有什么意义”,强调核威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表示核战争中不可能有赢家,永远不能发动核战争。
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在核政策上的谨慎。俄罗斯拥有约6372枚核弹头,其中1572枚部署在战略武器上,且正在推进核现代化,但同时也在遵守《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与美国保持一定的战略稳定对话。
特朗普的政策反复性还体现在其国内政治博弈中。爱泼斯坦案引发的MAGA阵营不满,显示出他的政治基础并非铁板一块。
在乌克兰问题上,他既要满足国内保守派的强硬立场,又要平衡与欧洲盟友的关系,还要考虑军工复合体的利益。
这种多重压力下,他的政策往往显得摇摆不定。例如,7月暂停对乌军援的决定,不仅让乌克兰和欧洲盟友感到意外,就连特朗普本人都不知情,最终不得不紧急改口继续提供防御性武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在核战争边缘走了一遭,最终通过秘密谈判化解了危机。如今的俄乌冲突,虽然没有当年那么剑拔弩张,但核战的阴影始终存在。
如果美国军援的导弹真的打到俄罗斯本土,普京很可能会兑现他的核威慑承诺。毕竟,俄罗斯的核学说已经明确,当国家生存受到威胁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使用核武器。
而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重要伙伴,也不可能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必然会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给予支持。
特朗普的商人本质在乌克兰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通过加大军援展示强硬姿态,另一方面又试图让欧洲盟友承担费用,甚至威胁对俄加征关税,这种“美国优先”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转嫁成本、谋取私利。
但他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俄乌冲突的长期化,不仅会消耗美国的资源,还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当年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顶住军方压力避免核战,如今特朗普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策,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