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阅人无数,却看不透毛主席,1949年的时候,他曾问米高扬,毛主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联领导人一向以掌控全局著称,可面对毛主席的做事风格,他感觉有些没法看穿,从语言到举止,毛主席始终不按套路出牌。 和不少顺从的政治家不同,毛主席话说得少,也常常让双方猜不清他的真正想法。 这让斯大林心里有压力,他想搞清楚新中国是不是苏联体系下可以完全掌控的盟友。 为了更了解毛主席,斯大林安排米高扬多次去中国。 米高扬曾在北京的高规格晚宴上见识到中方的风格,那次晚宴,中苏双方高层齐聚一堂。 依照苏方的老习惯,气氛很快就被带到了比拼酒量的环节。 中国干部对烈酒接受度有限,纷纷客气推让,桌上逐渐有点冷场。 这时,毛主席突然提出,不如换个方式,大家比比谁能吃辣椒。 很快,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盘鲜辣的红辣椒,苏联人只好硬着头皮接受挑战,米高扬咬了一口辣椒,立刻吃得满脸通红,直冒汗。 可毛主席吃起来却没有任何压力,一连吃了好几个辣椒,整个过程淡定自若。 苏方官员们看到毛主席的表现,纷纷放下了手里的辣椒,大家都明白,这场原本属于苏联人的比拼,主导权又回到了中方手里。 当晚米高扬回去后,越琢磨越清楚,毛主席并不是用口头说服人的政治家,他善于在关键时刻用行动让对手明白自己的立场。 毛主席一改酒桌风俗,直接引导了局势的发展,苏联人惯用的“套话”老办法,在他面前完全失效。 他的不妥协和巧劲体现在每个动作里,让中方气场十足,这一点和别国领导人完全不同。 米高扬把这一切如实汇报给了斯大林,还特意补充道,毛主席是湖南人,那一带人能吃辣,也出了不少脾气硬的人。 毛主席让人无法预测,但不会轻易让步或妥协,和这样的人谈判,不仅仅是比口才,更是比底线和立场,谁都看得出来,毛主席不想让中国跟着别人跑,他要走自己的路。 斯大林听完,只是沉思许久,最后把原本要直接和毛主席展开的核心谈判拆成了多个环节,答应把一部分事务性交由周恩来团队处理。 他改变策略,不再一味施加压力,而是通过掌控节奏试图逐步影响谈判,毕竟,用强硬没用,斯大林已经意识到中方不会听命行事。 毛主席率队访苏期间,苏联安排了各种文化活动,试图用繁复的流程分散中方注意力。 可毛主席没被拖住节奏,他留在幕后,让周恩来处理具体事务,自己只在重大节点出现,中国代表团始终保持清晰节奏,不让苏联牵着鼻子走。 经过几轮拉锯,双方签下了重要协议,苏联同意给中国贷款和技术,附加的条件却比原来设想的少。 这其实是新中国在谈判上赢得的主导权,毛主席回国后也没高调宣传,只在内部提醒大家,无论多好的合作,都要有度,主权和独立性才是最重要的。 这段经历,成了中国独立外交的起点,苏联慢慢开始明白,中国不是苏联体系下的附庸,而是有自己想法、有独立追求的新力量。 毛主席这样的行动和坚持,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也让全世界知道,中国走自己的道路不会向别人妥协。 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国作家网2016年1月19日 关于“毛泽东在香港问题上的战略远见”的报道 人民网——1950年周恩来赴苏成中苏关系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
1959年,毛主席听闻堂弟被划为“富农”,当他回到韶山老家时,当地干部还不想让堂
【12评论】【9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