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一个夏夜,武汉海军装备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灯光昏黄,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杨屹裹着一条湿毛巾防叮咬,汗水滴在图纸上晕开了墨线。 她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抬头看了看墙上挂着的美国航母结构图,低声自语:“航母不是铁疙瘩吗?咱就造把能戳透盔甲的绣花针!” 那一刻,没人知道,这个瘦弱的女人,将用她的执着和智慧,打造出一款让美军闻风丧胆的“航母克星”——022型导弹艇。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90年代的台海危机让中国近海安全面临巨大威胁。美军航母战斗群频频逼近,国内海军装备却捉襟见肘,技术储备几乎为零。 杨屹,作为我国新一代导弹快艇的首位女性总设计师,肩负起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最短时间内,研发一款能“以小制大、以快制慢”的近海利器。她深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较量。 实验室里,老式绘图板和手摇计算器成了她的“武器”,满墙的航母数据图是她的“战场”。而她自己,连续五个月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凌晨三点突发灵感就要醒团队开会,案头风油精空瓶堆成了小山。 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的022艇模型在高速转弯测试时,竟然直接解体,碎片散落一地,团队士气跌到谷底。 有人提议放弃双体穿浪设计,有人质疑铝合金船体的可行性,争吵声在闷热的厂房里此起彼伏。 杨屹却咬紧牙关,力排众议,决定采用超强度5083铝合金。她亲自赶赴钢厂,顶着高温监督材料冶炼,汗水湿透了深蓝工装,马尾辫紧扎在脑后,鼻梁上的厚镜片眼镜反射着炉火的光芒。 她对团队说:“咱们的艇要像绣花针,细小却锋利,刺穿航母的‘盾’!”那段时间,夏天的厂房温度超过40℃,仪表盘烫得无法触碰,她和团队边啃馒头边讨论流体力学参数,终于攻克了高速航行下的稳定性难题。 为了确保022艇能在南海复杂海况下作战,杨屹带队乘渔船深入礁区测量水文数据。 烈日炙烤下,她的皮肤蜕了一层又一层,双手被绳子磨出茧子——那是她为了防止仪器被暗流卷走,硬生生拽出来的。 夜里,借着渔民小屋昏暗的灯光,她和团队整理数据,蚊虫叮咬的包痒得钻心,她却浑然不觉。渔民大叔看着这群“城里人”吃苦,忍不住感慨:“你们这是干啥啊,图个啥?” 杨屹笑着回答:“图个让那些大船不敢靠近咱们家门口!”那时的她,心里装着的是每一个中国渔民的安全,是那片蓝色国土的尊严。 最终,022艇的双体穿浪设计,让它在南海以60节(约110公里/小时)的速度狂飙,8艇编队齐射64枚鹰击-83反舰导弹,形成饱和打击,成了真正的“航母猎人”。 2006年,022艇正式列装中国海军。它的船体倾角17°,雷达波散射效果极佳,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一艘30吨小渔船,连美军宙斯盾系统在演习中都多次丢失目标信号。 消息传出,美国海军情报局罕见地在报告中写道:“中国近海已成禁区。”这一刻,杨屹和团队的努力,终于让那些曾逼近中国海岸线的庞然大物,选择了退避三舍。 然而,成功背后,她付出的代价却鲜为人知——连续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可她从不后悔。她常说:“图纸锁在保险柜里,可我心里还有张更大的图,那就是咱们的蓝色国土!” 在海军装备研究院的博物馆里,杨屹用过的旧行军床静静陈列,旁边注解写道:“巾帼科研者的战时营垒。”这张折叠床,见证了她的坚韧,也见证了中国军工从无到有的突破。 而“绣花针”的比喻,成了团队的精神符号——小而锋利,刺破强敌的骄傲。南海边,渔民们看着022艇巡逻的身影,纷纷竖起大拇指:“那些大船现在都躲远远的!” 杨屹的故事,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传奇,更是一个普通女性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国家尊严的壮歌。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巾帼英雄】杨屹:导弹快艇之母,成果让美军坐立不安)
目前,参与红军城的守城战的,包括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法械旅,第155机械旅和第68猎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