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总觉得,留洋镀金的才是真人才,留在国内的就是差一截,但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有点过时了,人才这事儿,不是非得漂洋过海才算数。 你看中国这些年,高铁从无到有,5G基站铺满城乡,新能源车满大街跑,背后都是些没顶着“天才”光环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可能没在《自然》《科学》上发过论文,也没拿过什么国际大奖,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 中国每年培养140万工科毕业生,相当于把整个硅谷的工程师翻了个倍,就说华为,光研发人员就有10万,比亚迪光电池专利就堆成山,这些人里有几个是顶尖精英?但架不住他们天天泡在实验室、蹲在生产线,把技术一点点磨出来。 反观欧美,表面上聚集着全球精英,实际上却像捧着金饭碗要饭,美国顶尖高校里华裔教授占了快三成,硅谷里印度工程师当CEO的一抓一大把,可结果呢?美国高铁修了20年还在画图纸,电网一刮风就停电,芯片禁令反而把中国逼出了自主光刻机。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政府搞什么中国行动计划,把华裔科学家当间谍查,结果2019年到2021年,近2万华裔科学家卷铺盖回了中国,连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都承认,这些人带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创新的火种。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人才的适配性,就像穿鞋子,再名贵的限量款,不合脚也得磨破脚,中国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落地人才,而不是供在神坛上的学术菩萨,你让一个研究量子物理的诺奖得主去修高铁,他可能连螺丝钉都拧不明白;反过来,让一个高铁工程师去搞量子计算,他也得抓瞎,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把海量的实用型人才精准地投放到需要的地方,形成了人才—产业—创新的闭环。 当然,中国也不是没有问题,工程师红利虽然大,但制造业里工程师占比只有3.6%,连德国的零头都不到,不过中国正在补课,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68%,快追上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了。 而且,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从跟跑转向领跑,浙大毕业生搞的AI大模型,成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北京量子院的研究团队,把量子纠错码的效率提升了158倍,这些成果背后,没有一个是顶尖精英的单打独斗,全是一群“二流人才”扎堆儿死磕的结果。 说到底,人才就像种子,再好的种子种在石头缝里也长不出庄稼,中国这片土地也许不够高大上,但胜在接地气、能扎根,那些留在国内的工程师、技术员,虽然没戴着精英的光环,却实实在在地把中国的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堆成了摩天大楼。 而欧美呢,抱着一堆“顶尖精英”的花名册自我陶醉,却忘了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靠几个天才撑起来的,而是靠无数个踏实干活的普通人堆出来的。
以前大家总觉得,留洋镀金的才是真人才,留在国内的就是差一截,但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有
世界聚焦点
2025-07-25 00:15:21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