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在北京表示: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选手,我们的合作对全世界都很重要。 现在中欧之间的生意做得有多大?这么说吧,每天都有价值10亿欧元的商品在亚欧大陆上来回跑,德国宝马用着中国造的电池,法国红酒在中国年货市场上卖得火热,荷兰的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帮着中国生产5G手机,就像两个互相依赖的老邻居,你家种菜我家养鸡,经常串门交换好东西。 不过这对"好邻居"最近也有点小摩擦,欧洲那边老担心中国商品太便宜会冲击自家产业,中国则觉得欧洲市场门槛越来越高。 冯德莱恩这次带着豪华阵容来中国,就是想当面聊聊这些事——既要继续做生意,又要把各自的顾虑说清楚。 有意思的是,就在领导人会谈的同时,中欧之间的实际合作一点没停,横跨亚欧的中欧班列今年前四个月又多了10%的车次,把中国的新能源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比亚迪更聪明,直接跑到匈牙利建厂,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车就是"欧洲制造"了,完美避开贸易纠纷。 这些实打实的合作告诉我们:做生意的人总有办法,政策的风向再怎么变,市场总能找到出路,就像两个聪明人下棋,你走一步我应一步,最后总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走法。 往大了看,中欧合作的意义远不止做生意这么简单,现在美元在国际上没那么吃香了,欧元和人民币正好可以多发挥作用。 在非洲搞建设时,中国的施工队配上欧洲的技术标准,往往能做出更好的项目;面对全球变暖,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加上欧洲的环保经验,简直是绝配。 说到底,中国和欧洲就像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一个擅长大规模生产,一个精于精细制造,要是能把这两样本事结合起来,不仅能让自己过得更好,还能给全世界打个样——看,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能合作共赢。 冯德莱恩这次来访,表面上是谈合作,实际上反映了欧洲对中国的复杂心态,就像一个人既想跟有钱的邻居做生意,又怕被比下去,这种纠结很正常,毕竟中国发展太快,让习惯了领先的欧洲有点不适应。 中国现在的应对很聪明:你要设门槛,我就直接去你家里开分店;你谈规则,我就用你熟悉的规则跟你谈,这种灵活务实的态度,比硬碰硬强多了。 不过欧洲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很分裂:商人看到赚钱机会,政客担心竞争,环保人士则把中国当合作伙伴。 欧洲对华政策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中国应当更精准地分辨欧洲各方的不同立场,像拼拼图那样找到最佳合作组合。 中欧未来可以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开展三方合作,结合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与欧洲的技术标准体系,共同助力发展中国家,这样既能规避双方直接竞争,又能体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最根本的是,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这些全球性挑战面前,中欧合作已经不仅是两家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大事。 就像两个学霸联手解题,解出来的答案可能造福全班同学,这种超越零和思维的合作,才是未来世界最需要的。
冯德莱恩在北京表示:欧洲和中国都是全球经济重量级选手,我们的合作对全世界都很重要
物规硬核
2025-07-25 02:15:12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