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个间谍,搜身时,在间谍身上一摸,脸色骤变,

寻墨阁本人 2025-07-29 14:38:25

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个间谍,搜身时,在间谍身上一摸,脸色骤变,不禁失声大喊:“他胸前有东西在动!”

1952年,朝鲜半岛的战火尚未平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东海岸阵地执行巡逻任务时,意外捕获了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这名男子衣着虽略显狼狈,却穿着美式飞行夹克,在一片废墟与铁丝网之间显得格外突出,战士们在对其进行例行搜查时,发现其胸前衣襟鼓起,在触碰的瞬间竟有轻微的蠕动,随即,一只灰白色的信鸽扑棱着翅膀从他胸口飞出,腿上绑着一枚金属小筒,这一异常的发现,拉开了志愿军与美军之间一场隐秘而激烈的情报较量。   信鸽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志愿军高层的警觉,此时正值战争的中后期,美军在正面战场屡次尝试突破志愿军防线未果,便转向更为隐蔽的情报渗透与心理战术,而信鸽,作为一种古老却依然高效的传信方式,因其飞行轨迹难以追踪、抗干扰能力强,再度成为美军情报系统的重要一环,被捕者名为朴北时,经审讯确认其身份为美军情报部门训练的信鸽操控员,任务是通过鸽子将战场情报送回后方指挥部,并为潜伏特工提供地面联系信号。   志愿军保卫部门迅速进行了分析研判,以无线电台为主的传统情报传输方式在地形复杂、干扰频繁的朝鲜战场上效果有限,此时美军转而使用信鸽,说明其正在酝酿一项需要高度保密与快速传达的军事行动,而那只被截获的信鸽,以及朴北时所暴露的信息,可能只是整个计划的一环,更大的阴谋尚未浮出水面。   面对这一情况,志愿军决定不打草惊蛇,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设下反间谍的“钓鱼局”,在丁公量的部署下,志愿军利用信鸽向美军发送伪造的情报内容,模拟朴北时已安全抵达目的地,并顺利完成侦察任务,这一假象成功诱导美军误判战场局势,进而促使其加快特工投放计划,志愿军情报人员密切监听敌方电台动态,同时加密巡逻,加固沿海防线,为下一阶段的反制行动做足准备。   不久之后,志愿军接到情报,美军计划空投一组高级特工于东海岸鹰嘴山周边,该地点地势隐蔽,便于藏匿电台和展开侦察活动,志愿军迅速部署兵力,在空投区域周边布下伏兵,数日后,深夜时分,数具降落伞在夜空中缓缓飘落,特工尚未落地,地面部队已悄然围拢,行动迅速而果断,四名特工被一举擒获,随身携带的电台、密码本、地图资料也被完整缴获。   此次行动的最大收获,不仅是截获了敌方核心人员和装备,更在于成功策反了其中一名关键特工,该人熟悉美军情报机制,具备多语种能力,且对战争前景已心生动摇,在志愿军的感化与引导下,他成为反间谍行动的一枚重要棋子,在其协助下,志愿军组建了一个“逆用小组”,以美军缴获的电台为工具,模拟特工身份,向美方持续发送伪情报。   “逆用小组”以极高的谨慎与专业执行任务,初期因信号微弱导致联络中断,小组成员不得不在寒风中攀登山顶,寻找最佳发射点,电报内容经过反复推敲,以保证语言风格与密码格式与美军一致,首次发报之后,美军果然中计,不仅回电确认,还空投了缺失的设备与补给,志愿军将这些物资妥善保管,显示出极高的战略克制力。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逆用小组”继续维持与美军的伪装通信,他们故意制造设备故障的假象,诱使美军多次空投补给;又在关键时刻报告虚假部署,如将志愿军十五军的真实兵力减缩为一个排,从而误导美军判断其防御薄弱,此时,十五军正在秘密加固东海岸防线,构筑坑道、布设火力点,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假情报的掩护为这一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1953年初,志愿军情报部门决定加大反制力度,通过“逆用小组”故意夸大兵力部署,声称东海岸有超过一百万中朝联军,防御纵深长达千里,这一虚假情报与志愿军实地构筑的防御工事相辅相成,使得美军无法判断真实情况,战术上的模糊处理,战略上的虚实结合,令美军高层陷入极度困惑。   在这一阶段,美军原计划在三八线以东展开大规模两栖登陆,希望以侧翼突破志愿军防线,但在接收到“逆用小组”发出的情报后,美军情报部门判断登陆风险过高,遂将作战计划无限期推迟,志愿军借此机会完成沿海防线的整体构建,形成纵深防御格局,进一步稳固了战场态势。   直至1953年4月,“逆用小组”最后一次开机发报,内容为志愿军兵力已达百万人,海岸工事已全面完工,随后电台陷入沉寂,美军方面虽然察觉异样,但此时已无法确认情报真伪,7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情报战中,志愿军以极其有限的资源,成功遏制了美军的战略部署,为战局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0 阅读:86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