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55年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7年起,钱学森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当时中国科学院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授奖仪式上,钱学森发表了简短的答词,他开场便说了一句出乎意料的话:“今天我不是很激动。”接着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我已经激动过三次了。”他说,第一次激动是在1955年,当他向冯·卡门告别时,手里拿着他在美国刚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和自己编写的物理力学讲义,送给了冯·卡门老师。 冯·卡门翻阅之后感慨地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当时冯·卡门已经74岁了,这句话让钱学森激动不已。他深知自己二十年的学术奋斗目标终于达成,学术上超过了如此伟大的前辈,也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这让他激动万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如此激动。 晚清时期,国家在列强的压迫下,屡屡遭遇屈辱,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略下,庚子赔款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那时,国家四分五裂,百姓疾苦。1911年,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而钱学森则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正值中国风雨飘摇的时期。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12月,出生地为上海。尽管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但幼年的他便意识到国家的贫弱与困境,这也深深激发了他改变国家命运的志向。在少年时代,他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许多知识领域中的佼佼者。
1957年的北京,春意渐浓。在中国科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钱学森正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个任命不仅是对他科研能力的认可,更意味着他的月薪将在原有335.8元的基础上增加100元津贴。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份435.8元的月薪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但对钱学森而言,这笔收入的意义远不及他对祖国科技发展的热忱。 回望1955年9月,在纽约码头,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钱学森表达了他回国建设新中国的坚定决心。当时的他,已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从1935年负笈美国,到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再到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戈达德"教授,钱学森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然而,他选择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 回国伊始,钱学森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按照教授一级工资标准,每月335.8元的薪资虽然在当时已属高水平,但与他在美国的收入相比则相形见绌。不过,这并未影响他报效祖国的热情。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次演讲中,他提出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火箭的观点,这番话为他的职业轨迹带来了重大转折。 1956年初,一份意义重大的文件摆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这就是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这份文件的提交,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同年4月,航空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了中国导弹和火箭技术研究的新征程。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当时中国科学院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后的十多年里,钱学森和蒋英彼此没有任何联系。直到蒋百里访问美国,向钱学森展示了蒋英在欧洲的照片,照片中蒋英的微笑和她从小就显露出来的美丽让钱学森心中泛起涟漪。受到这份深情的触动,钱学森终于做出了决定——在1937年7月初七,选择了这个象征着爱情与缘分的日子,向蒋英求婚。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结为夫妻。为了表达爱意,钱学森在新婚时送给蒋英一架黑色的大三角钢琴。 1991年,钱学森满80岁,恰逢这一年中国科协要进行换届,钱学森将退出一线科技工作。为了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一切都是在钱学森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授奖仪式定于10月16日举行,而直到10月10日,相关人员才将这一消息告诉钱学森。 在这几天里,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上午,钱学森将涂秘书叫到办公室,第一句话便是:“你怎么还在忙啊?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也要适可而止。”他表示,报纸上天天刊登关于他的好话,虽然他明白媒体的好意,但也觉得有些过了。“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钱学森问道。涂元季坦诚回答:“有些年轻人提出,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 钱学森听后立刻表示,这个问题很重要。“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奖励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那个集体,那一代人。”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我得十分谨慎。”于是,他决定让涂元季立即通知相关报纸,将关于钱学森的报道撤下来,避免过度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