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1995年,在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了250万,表哥毫不犹豫就拿出钱来,结果到了2022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已成为中国首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5年,安徽芜湖,一间不大的砖瓦房里,王传福拎着一只旧皮包,坐了整整一夜绿皮火车,从北京赶回老家,他没有什么积蓄,只带着一份创业计划书和满腔热血,他来找表哥吕向阳,借钱。 那年王传福29岁,刚刚辞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副主任职务,在科研系统干得风生水起,但他不愿就这样过一辈子。 他想在深圳办厂,做电池,他知道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可缺的是启动资金,跑过几家银行和投资公司,人家连办公室都不让他进,于是他想到了表哥,一个做生意多年、在广州有些基础的人。 吕向阳比他大几岁,在银行干过,后来辞职下海,靠倒腾矿产和房地产起了家,早早在南方扎下根基,王传福找到他时,他正在广州忙项目。 王传福没说很多商业术语,也没有讲什么市场前景,只是摊开了那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说他想把实验室里那些研究变成产品,说他愿意全力以赴,就差一笔钱了。 吕向阳听完没多问细节,也没请什么顾问帮他评估,只是说了一句:“我信你。”第二天,一笔250万元的汇款打到了王传福名下。 那时候深圳房价还不到3000块一平,这笔钱可以买好几套房子,亲戚之间借这么多钱,不打借条,也不设担保,在当地传为奇谈,吕向阳说得很明白,赔了算我的,赚了再说。 拿到钱后,王传福立刻回到深圳,租了莲塘一个废旧工厂,把几个熟人请来组装机器,没有自动化生产线,他就用人工加夹具的方式干。 工人们在车间手工组装电池,王传福自己戴着防毒面具调配配方,晚上还要出去找客户,比亚迪的第一块电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因为成本低、良品率高,比亚迪的电池逐渐打入手机供应链,飞利浦、摩托罗拉这些国际品牌都成了他们的客户。 公司赚钱后,王传福没想着去享福,他把赚来的钱几乎都投进了研发,2003年,他决定收购西安的一家濒临破产的小汽车厂,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那时候没人看好他,连一些合伙人都劝他别干,说电池就已经做得不错了,没必要冒这个险,但他坚持要干,他觉得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汽车技术,不能老被外国人卡脖子。 收购汽车厂后,王传福把电池技术带进整车制造,他不想造高端车,而是要造大众买得起的车,他把一辆比亚迪F3定价只要合资车一半,靠这款车打开市场。 不久后,新能源技术开始发力,他亲自主持研发刀片电池和混动系统,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而此时的吕向阳,早已是身家不菲的实业家,他没有插手比亚迪的经营,也没有频繁追问股权收益,只是在比亚迪上市前,正式以公司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出现在招股书上。 他持有的那2.39%的股份,随着比亚迪市值一路飙升,到了2022年,这笔投资带来的账面回报超过340亿元。 王传福没有忘记家里人,他把哥哥王传方和嫂子接到深圳,在公司安排了职务,哥哥当年退学打工供他读书,嫂子卖了嫁妆凑学费。 他一一记得,他说哥哥比他聪明,只是运气不好,现在能补一点是一点,比亚迪食堂每天三万多份饭菜,都由嫂子团队负责供应,他总说当年嫂子给他留的热饭,是他最想念的味道。 王传福始终不张扬,讲话慢条斯理,他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说,没有表哥的那笔钱,他可能还在研究所做课题。 吕向阳也说,王传福是他一辈子最信得过的人,这笔250万的投资,不靠合同,不靠律师,全凭一句“我信你”,结果成就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也成就了两位首富。 这件事在坊间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亲情投资,一个敢借,一个敢给,没有精密的商业计划,也没有冗长的尽职调查,只有真心和信任。 比起数字的暴涨,人们更记得他们当年的模样:一个挤在公交车上跑客户的青年,一个拿出积蓄支持亲人的长兄,他们用一场相互托付的决定,把命运推向了中国制造业最前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市值万亿,王传福表哥一笔回报5万倍
有史以来,此时此刻,唯一可以躺平的时代。你敢信吗?一30岁安徽女子,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