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在云南省高院,褚时健进行最后的陈述:“说我受贿 3630 万人民币、100 万港币、30 万美元,我不认,我没有拿那些钱;说我违规收入 400 万,这个我承认,这是 17 年来累计多发的奖金,这个是我的错,无论怎么判我都认。”
褚时健因在狱中表现良好,2001年获减刑至有期徒刑17年。2002年,他因糖尿病复发被批准保外就医,当时的他已经74岁。许多人以为,这位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老人会选择平静度过余生,但褚时健却再次让人意外。他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再战商场,以一片荒山为起点,开启了种植橙子的全新事业。 刚出狱不久,褚时健和妻子来到云南哀牢山,租下2400亩荒地,开始研究橙子的种植技术。他深知,品质是商业成功的核心。多年的商场经验告诉他,只有狠抓质量、优化技术、控制成本,并让利益共享,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他精确规划每亩果园的种植密度,以提高挂果率,还将标准化管理融入果园日常操作。从种植到水源浇灌、土壤调配,再到病虫害防治和果树剪枝,每一个环节都被严格规范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褚橙终于以优异的品质打开了市场。 2010年,有记者在玉溪采访时,亲眼目睹了当地人对褚时健的感激之情。通过他的努力,玉溪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变成了经济兴旺的区域,这种变化让每个玉溪人受益匪浅。当记者问及他回望往事是否觉得悲苦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褚时健平静地答道:“现在都淡忘了……”这句话,是他一生跌宕经历的最好注解。 2012年,84岁的褚时健迎来了事业的又一次高峰。正值电商崛起,褚橙借助新兴的线上销售方式迅速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无论是商超还是电商平台,褚橙都凭借口碑牢牢占据市场。褚时健也因此被推举为云南民族商会名誉理事长。
1999年的云南省高院,庄严肃穆的法庭上,71岁的褚时健站在被告席前进行最后陈述。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说我受贿3630万人民币、100万港币、30万美元,我不认,我没有拿那些钱;说我违规收入400万,这个我承认,这是17年来累计多发的奖金,这个是我的错,无论怎么判我都认。"这番话,既是对指控的回应,也是对自己从辉煌到落寞人生的一个总结。 这位曾经的"亚洲烟王"出生于1928年的云南玉溪,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51岁那年,当时已经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迎来了这位改变其命运的掌舵人。在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年代,褚时健展现出了超前的经营理念和非凡的改革魄力。 玉溪卷烟厂在褚时健的带领下,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打破了传统的用工制度,实行竞争上岗;改革分配制度,推行效益挂钩的奖励机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提升产品质量。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尝试,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革的成效很快显现。到1989年,玉溪卷烟厂的年产量突破100万箱,上缴利税超过20亿元。"红塔山"香烟在全国市场上的崛起,见证了这家企业的腾飞。1990年,褚时健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金球奖"。到1993年,玉溪卷烟厂更是登上亚洲第一的宝座,次年创造了87亿元的利税记录。 褚时健曾在元江红光农场经历生死一线的瞬间,一次江水暴涨后,他带着两名农民到江边捞木头。因水性较好,他游至江中心捞取,未料湍急的江水突然将他卷入江底。尽管他短暂昏迷,但脑中浮现出对家人的牵挂,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拼命挣扎,最终抓住一块岩石奇迹般脱险。
在红光农场的艰难岁月里,褚时健与傣族农民老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老白是农场安排在他身边的助手兼监督员,但两人因互相理解而成为最信任的朋友。老白经常帮助褚时健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时常带来食物与他分享。这种质朴的友谊,为褚时健的农场生活增添了温暖和力量,也成为他渡过困境的重要支持。 即使身陷低谷,褚时健也始终没有停止行动。74岁因病获准保外就医后,他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在76岁时携妻子前往云南哀牢山,承包荒地种植橙子。在一次次尝试与改进中,他最终确立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将每亩果树的数量限制在80棵以内,确保高质量的果实产出。 褚时健的努力终于在2011年显现成果,当年的果园利润已突破3000万元。他的橙子以卓越的品质征服了市场,“褚橙”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销售额迅速达到亿元级别。褚时健因此被果农亲切称为“中国橙王”,无数果农也因种植褚橙而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裕。 对于这位经历多次人生起伏的企业家而言,年龄从未成为限制。他总结道:“人一辈子都要干事情,只要自己不趴下,没人能让你趴下。”他的经营理念已成为许多企业家的标杆,而他本人也被视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 他还坦言,如今的年轻人过于依赖外力,但真正的成功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努力。2019年,90岁的褚时健依然在果园里忙碌,他规划着未来的目标,希望在2020年达到6万吨的橙子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