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50军政委遭遣送回家,晚年每月仅有60元生活费? 1971年冬天,云南宣威县城一间破旧的购销店板房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翻看着发黄的信件。这位老人叫徐文烈,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政委,在朝鲜战场上指挥部队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的传奇将领。 如今的他,每月只有60元生活费,住在这间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墙角堆放着几瓶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品,那是他用省下的伙食费买来的。很难想象,这个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开国少将,晚年会过得如此清贫。 1909年,他出生在宣威板桥镇大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家里经常揭不开锅。8岁那年,徐文烈进入私塾读书,但因为交不起学费,前后辍学三次,每次都是靠亲戚接济才能重新上学。 1926年,17岁的徐文烈考入曲靖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开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1927年,在地下党员陈昌郁的介绍下,徐文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个滇北山村的贫农子弟,踏上了为理想而奋斗的道路。 1929年,徐文烈因组织学生抗议校方贪污被开除学籍。他转移到陆良县碧云小学当教师,表面上教书育人,实际上在秘密发展党的组织。 1930年5月,陆良暴动爆发,由于敌情判断失误,起义很快失败。徐文烈被迫转移到昆明,后来又回到宣威,在当地中学组织“读书会”,继续传播革命思想。 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途中路过宣威。得知消息后,徐文烈立即带着30多名进步青年参军,并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帮助部队攻占了宣威县城。 但是,徐文烈的这一举动也给家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国民党地方政府很快查出了他的身份,将他的父母抓获后秘密杀害,弟弟也被迫流亡他乡。 参加红军后,徐文烈从宣传干事做起,跟随部队三过草地、两翻雪山。1936年,他升任红二方面军宣传科长,开始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 抗日战争期间,他随第120师转战晋西北,参加了齐会战斗、黑马张庄战斗等多次战役。后来又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委,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徐文烈迎来了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1946年,他受命改编海城起义的原国民党滇军第184师,将这支旧军队改造成东北民主同盟军的一支劲旅。 1948年,长春围困战中,国民党第60军宣布起义。徐文烈再次承担改造任务,仅用半年时间,就让这支万人部队脱胎换骨,成为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骨干力量。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第50军作为首批入朝作战部队跨过鸭绿江。此时的徐文烈已经41岁,患有脑血栓等疾病,但他仍然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 在第三次战役中,第50军在他的指挥下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首次攻入汉城。第四次战役期间,第50军在汉江南岸构筑防御阵地,与敌军激战50个昼夜,成功掩护了志愿军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 朝鲜政府为了表彰第50军的战功,向徐文烈颁发了两枚国旗勋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当时已经病重,经常需要靠药物维持才能正常工作。战友们都劝他回国治疗,但他总是说:“战争还没结束,我不能离开部队。” 1953年朝鲜停战后,徐文烈回国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59年调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1968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文烈被诬陷为“叛徒”,遭到残酷批斗。1971年,他被开除党籍和军籍,强制遣返云南宣威老家。当地政府给他安排了一间购销店的板房居住,每月发放60元生活费。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60元在当时也许够用,但对于身患多种疾病的徐文烈而言,这点钱根本不够治病。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为了省钱买药,他经常只吃最便宜的蔬菜和米饭,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 在那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徐文烈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五年时光。他很少出门,也很少与人交往,只是静静地回忆着过往的岁月。偶尔有老战友偷偷来看望他,他们都为这位昔日的英雄如今的境遇感到痛心。 1976年7月,徐文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67岁。直到临终前,他都没有等到平反的消息。 按照当时的政策,他不能享受任何军人待遇,连丧事都办得极其简陋。很多了解他的人都为这位开国将军的遭遇感到不平,但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力量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1979年3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撤销了对徐文烈的错误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军籍,并为他举行了迟到的追悼会。然而,这份迟来的正义,徐文烈已经无法看到了。 信源: 中共云南党史网:详细记载徐文烈早年求学、陆良暴动、长征经历及50军政委任职情况,包括1979年平反文件内容。
原50军政委遭遣送回家,晚年每月仅有60元生活费? 1971年冬天,云南宣威县城
棉花糖小仙女
2025-08-01 02:5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