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年迈的刘伯承元帅开始丧失了独立思维能力,并从那年开始,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的病床。
提起刘伯承元帅,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刘伯承同志是一条龙下凡,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向他学习......” 在开国元帅的队伍中,刘伯承元帅以其儒雅的外貌和不凡的谈吐脱颖而出。他常常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眼镜,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诗人作家般的感觉。然而,别看他外表温和儒雅,战场上的刘伯承却是雷厉风行,指挥得当,用兵如神。 除了战场上的辉煌战绩,刘伯承元帅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教育家。他深知军队的强大不仅依赖于将领的勇敢,更取决于士兵的训练和战术的科学性。因此,他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6年,刘伯承在讨伐袁世凯的战斗中身先士卒。战斗异常激烈,一名战士因伤退后,刘伯承正欲转身搀扶,未料一颗流弹击中他。子弹自刘伯承的颅顶穿入,从右眼眶飞出,瞬间,他的脸上鲜血淋漓。 幸运的是,子弹并未夺走刘伯承的生命,但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失去了右眼的视力。 不久后,刘伯承隐瞒身份,前往临江的教会医院接受治疗。当时,刘伯承的眼睛几乎坏死,由于未能及时就医,伤口已长出新的息肉。医生经过检查,决定进行两次手术,先剜去腐肉,再安装假眼。尽管教会医院的医疗水平较高,但仍面临麻醉剂的短缺问题。 刘伯承的手术情况复杂,如果不使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剧痛难以忍受;但若使用麻醉剂,可能会对大脑神经造成损伤。得知全身麻醉可能影响脑神经后,刘伯承坚决拒绝,向主刀医生马加里提出要求:“不要使用麻醉剂。” 马加里震惊地问道:“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刘伯承面色平静,毫无畏惧地回应:“试试看吧!” 手术过程中,马加里对刘伯承的痛苦感同身受,经验丰富的他不禁颤抖,满头大汗。然而,面对手术的当事人,刘伯承却安然如常,未曾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
刘伯承,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3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建国后,他又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帅,晚年身患重疾。1973年,年逾八旬的刘伯承元帅开始丧失独立思维能力。战争年代,他曾经历过血雨腥风,身体多处受伤残疾。解放后,他又长期高强度工作,让自己的身体持续消耗。 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亲自过问此事。周总理当机立断,做出批示:"停药!以养为主!"此后,国家又请来著名心内科专家牟善初教授,为刘伯承诊治。牟教授经过细致入微的检查和观察,对症下药,终于使刘老总的心率和血压恢复正常。 然而,刘伯承毕竟高龄在身,身体各项指标都在走下坡路,内脏功能日渐衰竭。医护人员虽然用尽了心力,收效却很有限。直到1973年以后,刘伯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的病床,但他始终惦记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革命生涯留给他的,除了一身的伤病,更多的则是坚韧不拔的斗志。 1986年10月7日17时40分,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与世长辞,享年94岁。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悲恸。
刘伯承一生简朴,即便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在西南解放后,部分党员干部的革命思想开始松动,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滋生了贪图享乐的念头。对此,邓小平、刘伯承等西南局的领导人高度重视,要求西南区干部提高认识,纠正错误。面对办公和住房紧张的局面,邓小平和刘伯承以身作则,两家人共同挤住在同一栋小楼里,展现了廉洁自律的精神风貌。 1950年11月,刘伯承受命前往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们一家八口人住在北极阁的一座二层小楼中,显得格外拥挤。学院营房部门多次提出为刘伯承加盖房屋或进行改建,但他始终拒绝了,理由是:“房子能遮风挡雨就足够了,不必翻修。当前国家仍然困难,朝鲜战争也在进行,钱要用在刀刃上。”然而,学院营房部门趁刘伯承出差到北京期间,私自在人小楼后面加盖了两间平房。刘伯承回到南京后,严肃批评了营房部门:“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你们不能让我太特殊了!”随后,他将这两间新平房分配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居住,坚决维护了公平和纪律。 刘伯承常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多着呢!要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与人比吃、比穿、比住。越是上面的干部越要带个好头,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法宝,万万丢不得!”他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在工作中树立了榜样,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们。儿子刘蒙曾表示:“父母的这些言行对我教育很深,使我从小养成了俭朴的习惯。”
大扬
最崇拜刘帅!民族脊梁!
用户10xxx93
好,实事求是,正确,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