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灭五姓七望:唐朝门阀士族的覆灭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五姓七望是唐代最显赫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朝政、把控社会资源,甚至能与皇室抗衡。然而,在唐末黄巢起义的冲击下,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豪门大族最终走向覆灭。黄巢为何要灭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又是如何衰落的? 想想看,五姓七望这些家族,什么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那真是牛了几百年。朝廷里最好的官位,他们轮流坐庄;婚姻大事,只在几个顶尖家族里打转,连皇帝想和他们结亲家,人家都挑挑拣拣(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给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都遭拒,气得说“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社会资源、知识文化,全被他们把持着,寒门子弟想出人头地,难如登天。这种局面,像不像一潭死水?水面光鲜亮丽,底下早就臭了,堵死了绝大多数人向上的路。 黄巢是谁?一个考科举考到绝望的私盐贩子。他自己就是被这套僵化门阀制度死死挡在门外的典型。他折腾半辈子,才华抱负施展不开,心里那团火越烧越旺,对高高在上的门阀士族,恨意是刻骨铭心的。 他造反的口号,“均平”、“天补”,说白了,就是要打破这该死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旧秩序。五姓七望,就是这旧秩序最耀眼、最顽固的象征。不打倒他们,怎么叫改天换地?砸碎这些金光闪闪的招牌,最能鼓舞跟着他造反的、同样受尽压迫的底层兄弟。黄巢对门阀的屠杀,既是泄愤,更是政治宣言——旧世界,连同它的主人,必须被彻底埋葬。 黄巢大军席卷而来,这些养尊处优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是真懵了。他们的力量,深植在朝廷的官位、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遍布各地的庄园田产上。可当帝国机器崩溃,军队倒戈,这些平日里引以为傲的“软实力”,在刀枪面前屁都不是。880年底,黄巢攻占长安,象征意义巨大。但更致命的打击发生在几年后,883年唐军反扑,黄巢在撤离长安前夕(884年),绝望和愤怒的起义军对这座帝国心脏进行了彻底的清洗。 像韦庄在《秦妇吟》里描绘的“天街踏尽公卿骨”、史书所载“甲第朱门无一半”的惨状,绝不是夸张。平时连走路都讲究仪态的贵公子、矜持的老贵族,在乱兵的刀下,和普通人一样脆弱。祖传的豪宅被烧成白地,积累了数百年的藏书典籍付之一炬,家族成员或被屠戮,或四散逃亡,维系家族荣耀和力量的核心——人、地、书、官位——瞬间瓦解。物理上的消灭,才是最彻底的消灭。 不过,把五姓七望的覆灭全算在黄巢头上,也不完全公平。黄巢的屠刀是致命一击,但在这之前,门阀这棵大树,根子早就烂了。安史之乱像一场大地震,把唐朝的脊梁骨打断了,也动摇了门阀赖以生存的中央集权根基和均田制经济基础。藩镇割据,兵强马壮者为王,谁还管你祖上是不是出过宰相? 更狠的是科举制,虽然初期也被门阀子弟垄断,但它像涓涓细流,一点点凿开了门阀垄断官场的坚冰。武则天更是大刀阔斧,力排众议破格提拔大批寒门才俊(如狄仁杰、姚崇等),让朝廷里的空气不再只是那几个大姓的味道,门阀对顶级权力的绝对掌控被撕开了口子。 到了晚唐,牛李党争(牛党领袖牛僧孺代表科举新贵,李党领袖李德裕代表山东旧族)就是这种新旧势力冲突的集中体现,越来越多的非门阀精英通过科举挤进权力中心,门阀的政治垄断能力,其实已经大不如前了。他们躺在祖先功劳簿上,享受特权成了习惯,应对剧变的危机意识和能力,反而退化得厉害。当黄巢这种不讲任何规矩的“毁灭者”出现时,他们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只能引颈就戮。 这里有个值得琢磨的点:我们常痛惜黄巢的暴行摧毁了宝贵的文化传承,这没错。但换个角度想,那套维系门阀特权、阻碍社会流动的僵化秩序和文化,本身是不是也走到了尽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唐末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告老还乡,在中途被强盗截杀,无1人生还。谁也想不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