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本上都能把航母给玩没了,那还要航母做什么?答案可能出乎你的预料:你是先进了可别人还落后啊,这个世界被航母统治了近百年,你今天突然说那东西没用,别人接受不了。你要真用一台“过于先进、不便展示”的星空武器怼着它,它还未必理解,你得拿把大锤子人家才服你。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国家刚完成大型舰艇建造,却发现自家的新型武器已能轻易针对它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这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冲突,更是全球军事认知的碰撞。为什么还要坚持投入资源?答案或许藏在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差距中,让我们一步步探究。 中国海军的航母之路起步较晚,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些海军人士开始考虑建造此类舰船,那时周边国家已拥有成熟战舰,而中国仅从小型水上飞机平台入手。抗日时期,对手的大型舰艇在海上占据优势,中国海军则以防御为主。战后,海军力量逐步恢复,五十年代末研究大型水面舰艇,七十年代中央批准相关项目,核潜艇成功下水为后续铺路。 八十年代末,“891”计划正式启动,目标为五万吨级常规动力舰艇,全靠本土力量实现。你觉得这种从零起步的过程,需要多少积累才能追上百年差距?九十年代,购入国外半成品舰艇作为基础,改造工程历时多年,2012年辽宁舰服役,标志进入航母时代。 接着,山东舰2017年下水,2019年入列,完全国产化。2022年福建舰下水,排水量达八万吨级,使用电磁弹射系统。这一路走来,每艘舰艇都代表技术跃升,但为什么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还在推进?或许可以从全球海军格局思考。 福建舰建造后期,海军内部评估新兴武器对大型舰艇的影响。高超音速导弹如东风系列,能以数倍音速打击海上目标,无人艇装备导弹和鱼雷,在海面机动灵活,无人机集群携带精确弹药,从多角度攻击,空间系统则可干扰轨道目标。 这些武器确实能对航母构成威胁,那为什么不放弃建造,转而专注这些低成本装备?你有没有考虑过,军事力量不只看破坏力,还涉及国际认知?全球海军仍以航母为核心,美国拥有十一艘核动力舰艇,分布各大洋,象征工业和作战顶峰。 建造航母考验国家综合实力,从钢材到动力、电子到武器,每环节需精密协作,带动产业链升级和人才储备。这些进步还能应用到民用领域,如船舶和电子产业。电磁弹射在福建舰上的应用,证明中国不只复制,还能创新超越。你认为,这种展示是否比隐秘武器更能改变对手的心理预期?新兴武器虽强,但体系未成熟,国际规则围绕航母制定多年,各方熟悉界限。 新技术可靠性需验证,航母可作为过渡平台,融合无人作战和电子战。质疑航母过时的观点有依据,但全球认知更新需时间,航母仍是威慑工具和工业象征。要打破技术垄断,本土产品必须证明能力,福建舰的电磁系统就是例子。在规则跟上之前,航母不可或缺,既展示当前力量,又连接未来模式。你觉得,先进一方如何说服落后者接受变革? 福建舰海试后,海军推进新技术整合。2024年5月开始海试,2025年继续远航训练,双航母编队辽宁舰和山东舰首次同时出现在太平洋,穿越第二岛链,开展体系作战演练。这显示远洋能力增强,单舰放飞飞机数量增加,训练水平提升。未来,第四艘航母规划启动,核动力研究加速,可能采用更大排水量和一体化电力系统。你有没有想过,航母会如何转型? 它未被淘汰,而是演变为新型武器母舰,搭载无人机和电子模块,适应现代战场。中国海军目标是到2030年代拥有五到六艘航母,维护海洋权益,推动整体实力增长。这种发展是否能平衡新技术与传统平台的角色? 航母的未来会怎样演变?会不会转向无人化?欢迎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讨论!
东大这两年造完航母发现不对味了,自己的无人机、无人艇、空间武器、超高音速导弹,基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04 18:17: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