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网友不明白,他们高铁订单670亿美元的标的,按理应该大家抢单才对,为何结果却是无人问津? 其实熟悉国际基建市场的人都清楚,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太多隐患。 早在十年前,越南就提出要建一条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南北高铁,当时日本和中国的企业都表现出浓厚兴趣。日本甚至主动提出提供低息贷款,还派了专家组驻扎越南半年,做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和线路规划。 可就在谈判进入关键阶段,越南国内突然冒出各种声音:有人说线路离居民区太近,有人嫌站点设置不合理,还有议员在国会里质疑 “是不是给外资企业让利太多”。争论来争论去,原本敲定的开工时间一推再推,等到再次启动招标时,当年参与规划的工程师都换了好几批。 这种决策上的摇摆,让国际承包商心里先打了退堂鼓。高铁项目最讲究时效性,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拖延都会导致成本飙升。有欧洲企业的项目负责人私下透露,他们做过测算,光是越南这十年的反复折腾,就让项目的基础成本上涨了 40%。 更让人头疼的是,直到现在,越南方面还没明确这条高铁的核心定位:是优先满足货运需求,还是主打客运?如果是客运,票价定在什么区间才能保证上座率?这些关键问题没答案,谁敢贸然投钱? 好不容易等越南政府拿出新方案,里面的要求又让潜在承接方犯了难。方案里白纸黑字写着,列车时速必须达到 350 公里,这个标准甚至超过了日本新干线在山区路段的运营速度。可越南的地形根本撑不住这样的设计 — 从河内到胡志明市,沿途要穿过大片沼泽和红树林,地质结构极其复杂。中国铁建的技术团队曾做过实地考察,发现至少有 200 公里路段需要特殊地基处理,光这一项就得额外投入 80 亿美元。并且,方案里对这笔额外开支只字不提,仿佛只要定下时速标准,地质问题就能自动消失。 附加条件里的 “技术转让” 条款更让企业望而却步。越南方面要求,中标企业必须转移 70% 的核心技术,包括牵引系统、信号控制等高铁领域的 “看家本领”,还要保证 50% 以上的零部件在越南本地生产。这在国际高铁合作史上几乎没有先例。 资金支付方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越南政府只愿意支付 30% 的预付款,剩下的 70% 要等高铁通车后分 20 年付清,而且每年的还款额还和客流量挂钩。这意味着承包商要先垫资数百亿美元,还得承担未来几十年的运营风险。 更让国际企业犹豫的是越南的政策稳定性。就在去年,越南突然宣布调整外资项目的税收政策,把部分基建项目的企业所得税从 15% 提高到 25%,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不少企业想起了十年前的核电站项目 — 当时越南和俄罗斯签了合作协议,俄罗斯都派了施工队过去,结果越南政府一句 “财政紧张” 就把项目搁置了,连违约金都拖着不付。有欧洲商会的报告里直接写道“越南的基建项目就像海市蜃楼,看着美好,走近了才发现全是坑。” 其实越南不是没有成功的外资基建案例。胡志明市的地铁 1 号线就是由日本企业承建的,虽然工期比计划晚了 8 年,但好歹顺利通车了。这个项目能成,关键在于越南政府做出了不少让步:不仅明确了资金来源,还简化了审批流程,对技术转让的要求也更务实。 可到了高铁项目上,越南似乎又忘了这些经验,总想着 “用最低的成本拿到最好的技术”,却忽视了国际合作的基本逻辑 —— 没有哪家企业会做赔本买卖。 现在,那个 670 亿美元的高铁标的还挂在越南公共采购网上,只是浏览量越来越少。越南政府最近又在催着加快招标进度,甚至派代表团去欧洲拜访了几家企业,可得到的回应都很敷衍。 越南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争论得越热烈,越能看出他们对国际工程市场的规则缺乏了解。高铁不是简单的 “花钱买技术”,而是需要双方在风险、成本、利益上找到平衡点。 如果只盯着自己想要什么,却不肯考虑对方的底线,再大的项目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或许等到哪一天,越南能拿出一份更务实、更有诚意的方案,那些现在躲得远远的国际巨头,才会真正坐下来好好谈谈。
越南网友不明白,他们高铁订单670亿美元的标的,按理应该大家抢单才对,为何结果却
古今知夏
2025-08-04 19:13:40
0
阅读:125
用户85xxx42
越南建一条时速160公里,远期能升到250公里/小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