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准大一的同学听说绩点很重要,纷纷开始提前“抢跑”学习了。我身边就见到不少,一开始觉得还行,这些同学知道大一上学期绩点的重要性。但和几个同学聊过后,发现不对劲。 因为他们对绩点的认识,似乎仅仅是想在大一上学期让自己的成绩排名靠前一些。比如有的同学说绩点高容易保研,有的说绩点高容易转专业,还有的同学说绩点高容易申请海外硕士。哎,这些说法都没错。 但每当我问起,如果“抢跑”了,开学后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嘛时,有些同学就支支吾吾,说节省的时间继续学习,争取成绩第一;有的同学甚至都答不上来。 今天我就带大家来理解一下绩点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抢跑”是为了什么,绩点的成长局限以及绩点在人性层面的认识等等,方便大家理解绩点这个东西。 首先,提前“抢跑”的意义并非绩点本身,而是节省时间,是为了大一开学后,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决其他事情。比如联系辅导员、联络导师;如果有学长学姐拉你打比赛,判断对自己是提升还是妨碍,这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去甄选判断,而不单纯是为了绩点第一。 因为大学里有很多资源,你不去争取,根本不可能落到你头上。比如说导师亲自带队的比赛,说白了,导师也不想打比赛,是分校需要打这个比赛,需要获得这个奖项,所以院长强行摊派到某个导师头上,勒令他必须拿奖。 这个时候,比赛的各种疑难杂症根本不是同学们能搞定的,而是老师搞定。同学们跟着混个国奖,在队伍里做的就是整理表格、美化PPT或者念PPT的工作。但这种比赛队伍,什么人都能混得上吗? 真不是。一个分院四五百人,带队老师哪能都认识?而一个队伍才四五个人,只取1%的人选。这些人选导师怎么挑?会开放申请通道吗? 咋可能,弄那么大阵仗,要是还没取得好成绩,多丢人啊。所以肯定是内部推荐,毕竟导师也不知道哪位同学做事积极、主动、靠谱,只能靠辅导员推荐,或者你自己主动请缨。 所以提前“抢跑”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是为了让学校老师能看到你做事的积极性,增加你被推荐的可能性。毕竟只有1%的人才能获取这个资源,你“抢跑”了不一定有机会,但不“抢跑”肯定没有。而一个国赛一等奖换算成人民币等于多少钱呢?6万块呀,你问问你爸多久能挣到这6万块? 第二就是绩点的成长曲线了。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忽视。啥是成长曲线呢?就是从大一到大三,你的成绩均分是上升状态、持平状态还是下降状态? 保研层面,很多人不会去罗列这个曲线,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下降状态,所以对于提前“抢跑”的人来说,没多大用。但对于那些后知后觉的同学来说,就非常有用了。 留学层面,尤其是大学挂科的同学,留学时会罗列。因为挂科不仅影响保研,也影响留学。而挂科后成绩是上升曲线,申请海外硕士就容易一些。因为挂科后申诉,人家一定会质疑,你都挂科了,凭什么认为自己能申请成功? 你就可以回答“知耻而后勇”,不信你看我的整体曲线便可知,自打那一次挂科,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开始进步了等等。 最后就是绩点排名,有一种非常奇怪的阶梯,而这个阶梯跟咱们中国人的平时习惯有关。比如第一名是独一档,而第二和第三名就又是独一档,第四和第五名是一档,第六到第九名又是一档。在这些档位当中,几乎是无差异的。所以第九名非要进步到第六名,其实基本没差别,不如把时间用在科研上。 但这也不绝对,如果是想去清北,那名次就算差一名也得争。因为顶尖名校真的就是纯靠绩点筛选人,太多人都去申请了,第五名就是不如第四名,即便绩点只差0.0001分。
已经辟谣,杨同学保研是没有问题的。武汉大学校友会处长邓小梅:杨同学保送硕士研究
【289评论】【64点赞】